孩子放学回家,直接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写作业,是很多父母梦寐以求的事。然而事实总是恰恰相反,大多数孩子放学回家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闲逛,看看电视,吃吃水果,玩会儿玩具……反正就是不写作业。
“快点,先把作业做完!”孩子放学刚进家门,妈妈就命令道。
“妈妈,我想先玩一会再做作业。”孩子试着与妈妈协商。
“不行!放学后必须先完成作业,这是咱家规定。”妈妈斩钉截铁地回绝。
“我就玩一会儿。”孩子做最后的请求。
“不行!每次你都玩得没完没了,作业总是拖到睡觉前也完不成。”妈妈一想起家庭作业的头疼往事,就变得耐心全无。
孩子嗅到了妈妈的怒火的味道,不敢说话,只好拖着疲惫的身体把自己关进书房,一屁股坐在书桌前,久久未把书包打开,双手架着脑袋开始幻想:“该死的作业什么时候才不会有?!”
“还不做作业?你还要拖到什么时候?我就知道你在发呆!”妈妈切了一盘水果送进来,也借这个机会督查孩子的作业。
“你越早完成,就有越多时间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看到孩子不愿动笔,妈妈又补充了一句。听到这里,孩子才开始飞快涂鸦。他毫不关心正确率,早点完成该死的作业才是重点。
有多少父母,因为催娃写作业,气出内伤。催一遍,置若罔闻;催两遍,答应一声,仍然自顾自地玩;第三遍忍不住发火,慢吞吞掏出课本……然后开始上演各种渴了、饿了、要上厕所等戏码。
父母“催尽”了心力,可是孩子却越催越不写。原因何在?当我们一直催孩子写作业时,孩子的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其实是:被命令、被控制。然后,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就是“拒绝”,而不是“行动”。所以说,当我们催促孩子写作业时,他已经本能地在抵抗了。这也是很多孩子写起作业来特别被动,完全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的原因。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从不管教孩子,从不会对她的女儿圆圆说:“到点了,该去写作业了。”她觉得这样的管教方法是不尊重孩子的典型表现,对孩子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正常成长秩序会被打乱,反而不利于好习惯的形成。
尹建莉的女儿圆圆在上一年级时,像任何一个孩子一样,也会因为贪玩而常常忘写作业。一开始,尹建莉也时常提醒圆圆要去做作业,但很快圆圆只顾着玩就又忘记了。于是尹建莉就和丈夫商量好,不再管圆圆写作业的事,要培养她自己写作业的责任意识。
有一天,圆圆放学回家先看动画片,饭后玩了会儿玩具,然后又看书,等躺到**了才想起没有做作业。尹建莉虽然心里着急,但并没有责骂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对圆圆说:“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提前一小时过来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一下今天的作业忘了写了,这一次就不写了。”
出于对作业的责任意识,还有对老师批评的惧怕,圆圆决定立刻写,晚睡一会儿。
在孩子写作业这件事上,父母首先要明确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分清楚拖延是谁的事。判断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这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谁承担,就是谁的事。显然,写作业这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父母催来催去,变得比孩子还着急,好像写作业成了父母的事。把本该由孩子自己负责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这其实是一种界限不清的表现。很多教育问题都起源于界限不清。
一位妈妈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经验时说道:“每次我忍不住想催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写作业这件事,是我的事还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他不着急,我为啥要比他还着急?这么一想,心态就缓和很多,不容易急躁了。”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如果不去催促孩子,孩子完不成作业,老师会不会认为是父母的责任?”可能会,但老师更愿意在学校里和孩子自己沟通这件事。因为没完成作业,而被老师批评,孩子自然就会反思和想办法,主动调整做作业的时间和效率。这时候,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建议,比如如何安排写作业的时间,如何提高写作业的效率等,但仅限于建议,最后做决定的仍然是孩子。
另外,父母也应尽量避免额外给孩子多加任务。因为孩子一旦知道自己做完作业后还有一大堆额外的学习任务等着自己,他就会失去快速完成作业的动力,变得磨磨蹭蹭,反正只要不完成作业,额外作业就不用做了。
总之,关于写作业的事,父母一定不要本末倒置,忽略了孩子是写作业的主体。尽量不去干扰,不去干涉,让孩子知道作业是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