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需求,让愤怒的孩子平静下来(1 / 1)

心理学家李雪说:“我们睁着眼,却是全盲。”这句话用在教育的过程中非常贴切,父母明明爱孩子爱到骨头里,疼孩子疼到心尖上,却唯独没有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想法,没有真正地理解孩子的情绪。

在一段名为《这是我看过最可怕的孩子,居然殴打育儿师》的视频里,一个男孩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地大叫、砸椅子、掀桌子、扔东西、打人,非常“暴力”。他的妈妈在旁边,却仿佛置身事外,没有主动上去安抚孩子,只是冷漠地坐在一旁观望。

在生活中,面对孩子的愤怒,一些父母会轻易妥协来息事宁人;一些父母则刻意严厉到近乎冷漠,就像视频里的这位母亲。有人指责孩子没有教养,“欠管教”,却很少有人看到孩子是在向人“呼救”,包括向他的母亲。

当孩子愤怒的时候,最信任、最亲密的父母却表现冷漠,不在乎,甚至嫌弃,亲子之间的联结就断了。孩子不能确定爸爸妈妈是否还爱自己,出于害怕的本能,只能会愈发愤怒,以此来试探父母是否在乎自己。

愤怒的情绪会让孩子的身体失控,失去安全感,那是他们最不喜欢的感觉,但他们又不知道如何应对,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愤怒控制的。因为每一次发脾气,父母都只是哄一下,或者分散一下注意力,或者干脆置之不理。虽然情绪暂时被转移或者抑制,但是下一次情绪来的时候,他们仍然不知道如何疏导管理,只能继续用自己习惯的本能方式来发泄,那就是发火、打人、扔东西。

愤怒的背后,必有所求。唯有父母看到孩子愤怒背后的需求信号,才能让孩子平静下来。在《倾听孩子》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她在小儿子生日的时候,送给了他一个和大儿子收到的差不多的生日礼物。

小儿子收到礼物时,没有开心,反而无比愤怒,他大喊:“你为什么送我这个?你心里根本没有我!只有哥哥……”

然后,小儿子就要去摔礼物。

妈妈没有训斥小儿子,而是看见了隐藏在小儿子愤怒后的需求——他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他在质疑妈妈的爱。

于是,妈妈平静地说:“我很遗憾你不喜欢它,但我真的是想要送你一件好礼物。”

妈妈见小儿子没有说话,接着说:“我爱你,决不愿意伤害你。”

妈妈边说边靠近孩子,把手放在他身上,继续说:“亲爱的,从你出生那天开始,你对我就是非常宝贵的,以前是,现在也一样。”

听到这里,小儿子开始哭了。妈妈拥抱住他,问他:“你还想知道,我有多爱你吗?”

小儿子点点头,于是,他们依偎在一起,开始回忆过去幸福的点点滴滴。

就这样,小儿子彻底平静了下来,并高兴地接受了生日礼物。

看见需求,是疗愈的开始。当孩子表现出愤怒的情绪,我们要把它看成一种求救信号,并问自己:“孩子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我们只需平静地、温和地不断向孩子输送爱和帮助,孩子就会停止愤怒,慢慢回归平静。

当然,每个孩子回归平静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明尼苏达大学的雪莉·盖勒说过:“对一些孩子来说,咬咬大拇指,抚摸一阵毛毯,或者坐在妈妈的膝上听一个故事就能平静下来,而另一些则可能需要尖叫一阵,如果尖叫能够阻止他们把东西砸坏,尖叫也行,因为最终的目的是教孩子学会镇静下来的办法。”让孩子平静下来,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而不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冷漠地观望或者手足无措干着急。下面一些方法也许能够帮到你:

紧紧抱住孩子

所有父母都知道当婴儿在襁褓里哭闹的时候,紧紧地将其抱在怀里,不一会儿婴儿就会停止哭泣。其实,这个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大一些的孩子。比如,当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或者是碰破了某个部位,孩子可能会大哭大叫,这个时候,你可以抱住他,然后拍拍他的背,他也会慢慢安静下来。在抱住孩子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大点力度,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在乎。

给孩子诉说愤怒的机会

也许你会发现,当你耐心地蹲下来愿意听孩子把他想说的话说完,即使不给予任何安慰,孩子也会慢慢地安静下来。

也可以通过亲子游戏的方式,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游戏规则如下:父母和孩子背靠背坐着,让其中一个人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说3分钟,说出自己的委屈和想法,而另外一个人只需要聆听。每个人轮流说,一直把想说的说完。

记住,孩子在诉说愤怒的时候就算愤怒指向了你,也要让孩子把话说完。父母的这种支持会告诉孩子,愤怒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泄的。

用小纸条写下反击的话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释放怒气的做法,就是在手纸或者是纸巾上写下愤怒反击的话,只给自己看。父母可以让孩子在纸上写下内心的愤怒,比如,“我讨厌你,讨厌你让我留下来值日”,“我知道是你给我背后贴小纸条的”……之后,鼓励孩子处理掉这些便条,烧掉、撕碎冲入马桶,顺便把自己的“敌人”也处理掉。

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跟愤怒中的孩子讲道理,更不要斥责批评他。这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意的是对错,并不是他,进而导致亲子联结再次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