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当个体逃避了真实的痛苦,最后那些虚假的痛苦会比真实的痛苦更让人无法承受。”没有父母希望孩子感受痛苦,但每个孩子都将无可例外地遇到各种痛苦。教孩子去面对,他们才不会在未来遇到挫折、困难时决堤崩溃。
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她曾担任印度总理。同时,她还是一位非常有智慧、有远见的妈妈。
有一年,甘地夫人的儿子拉吉夫得了一场大病,不得不做一次手术。这一年,拉吉夫只有12岁,面对手术,他非常紧张、恐惧。医生为了避免孩子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就对拉吉夫说:“手术并不痛苦,不用害怕。”可是甘地夫人却阻止了医生,她说:“孩子已经懂事了,这样对孩子说,反而不好。”
她来到儿子床边,平静地说道:“拉吉夫,做手术确实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尤其是手术后的几天,痛苦更加严重。这种痛苦是谁也无法代替的,哭泣不能减轻痛苦,喊叫也不能减轻痛苦,哭泣和喊叫还有可能引起伤口撕裂,加重痛苦。你能做的就是像一个男人一样,勇敢地去承受这一切。”
拉吉夫听了妈妈的话,勇敢地忍受了手术的痛苦。
卡尔·威特说:“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去面对、承受生活中的各种痛苦、危险和灾祸,这样等他长大之后,才能承受生活中更大的危险和痛苦。我们现在的态度决定着孩子以后是勇敢还是懦弱。”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安妮·斯坦博士曾经指出: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作为父母就应该逐渐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以后遇到挫折时,能够正确面对和处理。
在《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周末,Sam去探访原来照顾过他的佟阿姨,两个人去公园划船钓鱼,并且带回来三条美丽的金鱼,一条红色,一条黑色,一条红白相间。Sam可能是太喜欢金鱼了,不停地用手抓它们,结果没多久,就传来了Sam撕心裂肺的痛哭声:红金鱼死了!
Sam哭喊着要去再钓一条,但妈妈说天黑了,公园关门了,今天不能去了。他说明天去,妈妈说明天你要去幼儿园,只能周末再去钓鱼。他哭得更厉害了。Sam的爸爸责怪他不该使劲玩金鱼,妈妈说:“不要说他啦,这么漂亮的鱼死了,多令人难过啊,让他好好伤心一会儿吧。”
Sam哭啊哭,吃完晚饭,还接着哭。妈妈让他给佟阿姨打了个电话,报告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他又哭着跟阿姨分享了这份悲伤。哭够了,他说不跟爸爸洗澡,跟妈妈洗,洗完了澡,他的心情好转了。
父母希望孩子每时每刻都欢天喜地、无忧无虑,只要孩子有了一刻的悲伤,自己就恨不得变成神仙,喊一声变,就变出孩子想要的东西,马上把孩子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同时也让自己获得片刻安宁。可是,这样做虽然帮助孩子逃脱了痛苦,但同时也逃避了责任。
痛苦是孩子成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和孩子建立疆界》的作者克劳德与唐森博士说:“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就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
逃避痛苦,失去对痛苦的觉知,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冷漠的,看不到自己内心需求的人。那么,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面对痛苦呢?
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
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不要总是为孩子挡风遮雨,要给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和考验的机会,相信孩子历经风雨能变得坚强起来。
在电影《奇迹男孩》中,10岁的奥吉面部天生有缺陷,他戴着一个巨大的太空头盔,以掩饰自己因为手术而伤痕累累的脸庞。奥吉没有上过学,他学的知识是妈妈在家教他的。但是,奥吉不能永远把自己锁在家里,他必须走出家门走进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学会和除了家人以外的人交流。
因为外貌怪异而遭人嘲笑和欺负,这是奥吉必须面对和承受的,只有成功迈出这一步,奥吉才能成长,变得强大。这是一场必须由奥吉自己打的硬仗,任何人都无法援助,因为他要赢的那个人,是他自己。
奥吉最终战胜了容貌上的自卑,找到了自信,赢得了朋友。
不把孩子当成弱者来看待,你就会发现孩子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脆弱,他的能量远超你的想象。
给予鼓励
当孩子在遇到巨大困难而产生退缩的想法时,父母要鼓励孩子,让他认识到挫折是难免的而且是可以战胜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同时,当孩子在面对挫折教育的考验,通过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困难。
很多父母不忍心看到孩子悲伤、痛苦,但是过多的怜悯和同情会使孩子没有面对痛苦的能力,也使他们失去吸取教训、获得第一手宝贵经验的机会。真爱孩子的父母,会鼓励孩子直面痛苦,虽然这意味着我们自己也要经历一些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