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早和最权威的情绪导师。孩子会从父母的情绪反应中感知情绪控制力,如果父母总是喜怒无常或者情绪失控,那么孩子也会暴躁易怒。
父母的坏情绪是会被遗传的,小时候当我们被父母责骂、体罚时,都曾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不会成为这样的父母。但往往事与愿违,长大后,我们都渐渐活成了父母的样子。比如,一位从小就被醉酒的父亲打骂的儿子,发誓自己以后绝对不要像父亲那样。但生活总是惊人地相似,他婚后竟成了和父亲一样醉酒打儿子的人。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为什么我们会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奥利弗·詹姆斯曾在著作《天生非此》中通过分析自己的经历和名人的案例得出结论:决定这种代际相似性的不是基因,而是后天原因。
奥利弗·詹姆斯认为,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努力迎合自己的父母,以便赢得他们的爱并获得其他物质方面的满足。对他们来说,要获得父母的赞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完全复制父母的所作所为。
父母通常会通过言传、身教和身份认同三种行为机制来影响孩子。言传身教不必再解释了,身份认同是指孩子将父母的言行代入自身,并将其作为自己本身的一面。身份认同的根源是爱或恐惧,比如,当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就会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父母一样的人。
虽然我们不愿意接受和相信,但原生家庭的影响从不曾消失,它已经潜移默化地印在我们的性格里。即便如今我们已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稳定的生活,但仍然抹不去原生家庭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正如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的那样:“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所以,如果我们自己本身脾气暴躁,那么完全可以预见,我们的孩子也将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相反,父母脾气温和,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会成为一个待人谦和有礼的人。
星云大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有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教授朋友,有一次,这位教授带着正在读中学的女儿去街上买水果。在挑选水果时,因为教授穿着简朴,不像是有钱人,卖水果的商贩很势利,不耐烦地说:“你到底买不买?”
教授回答说:“买。”他将自己挑好的水果递给了商贩,商贩阴阳怪气地说:“这种水果很贵的,你买得起吗?”教授一脸微笑,语气平淡:“买得起。”回家的路上,女儿问教授说:“爸爸,您是大学里人人敬仰的名教授,今天却让一个市井商贩这样挖苦讥讽,您不生气吗?”
教授回答说:“不生气,待人礼貌、谦虚是我处世的标准,我并不会因为他人对我如何便降低自己的标准,况且,今天是我和他第一次见面,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何必大动肝火呢。”
有人说,我天生就是暴脾气,改不了。一个人脾气的好坏指的是他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分为生性和习性,生性是天生所致,占到30%,习性是后天的习惯所致,占性格比重的70%。所以说,没有人天生就是坏脾气或者好脾气。虽然坏脾气改起来也许不容易,但并非不能改。至少,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练习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冷静三分钟
父母想要以一个平和的态度来教孩子学会控制情绪,遇事冷静三分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有了烦心事想要发火的时候一定要远离孩子,或者是在发脾气之前告诉自己先冷静三分钟。当情绪稳定后,再回过头来想刚才的事情就理智得多了。
转移注意力
父母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平复自己的情绪。比如,看到孩子哭的时候,父母可以想一下自己什么事情还没有做,就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而感到烦心了。父母在发怒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来平稳自己的情绪。当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可以告诉自己要平心静气,反复在心里强调几次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也没有特别想发脾气了。
数到60位之后
数数,被很多人认为是个幼稚的办法,但是它却是最管用的。1、2,你要发怒,3、4、5、6,你还想发怒,慢慢数,数到60位之后,有火一般人也发不起来了。
控制情绪,并不是要求父母压抑或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产生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