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和“立规矩”并不冲突(1 / 1)

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管太少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要尽量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放纵几年对未来也不会有太大影响;管太严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能事无巨细地严格要求孩子,未来孩子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听起来这两个观点都有道理,但问题就在于他们把“爱孩子”和“立规矩”变成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造成孩子不懂规矩,更不遵守规矩,要么让孩子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

“立规矩”和“爱孩子”本来是统一的,并不是矛盾的。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规矩的自由叫作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作放肆;不放肆叫作规矩,不活泼叫作呆板。”

同样的道理,我们给孩子立规矩是为了让他们享受一定的自由,这是爱。如果我们不设规矩,完全放纵,就变成了溺爱。如果过度控制,则成了束缚,会让孩子的天性受到压抑或扼杀,这种过度控制和溺爱一样是贻害无穷的。那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如何做到爱和规矩的统一呢?

保证爱孩子的前提

在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小熊阿力和妈妈有这样一段对话:

阿力:“妈妈,如果我把枕头里的羽毛弄得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阿力!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阿力:“妈妈,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阿力!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

熊妈妈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强调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才是理智的爱。而生活中,父母立的规矩,总是容易让孩子误以为“我犯错了,爸爸妈妈就不爱我了”,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在惩罚孩子之前,请告诉孩子,不管他犯了什么错,你都爱他,这样才能让他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和改正错误。

给孩子尊重感,而不是强迫感

好的规矩不是强迫孩子去遵守,而是让孩子乐于去遵守。比如,你明明规定孩子必须在晚上9点之前睡觉,他却磨磨蹭蹭不肯去。你是不是很火大,然后忍不住威胁他说:“如果你还不去睡觉,那周末就别想去动物园了。”这样做会让孩子非常沮丧,对规矩产生排斥心理。

当孩子不愿意遵守规矩时,父母可以先和孩子讨论一下为什么他不愿去执行,比如,问问他为什么不想睡觉,睡前喜欢做什么。然后,家长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如我工作一天累了,想要早点休息。最后,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睡前讲一个故事,或者听一会儿《西游记》,再或者在**玩一会儿别的游戏……让孩子拥有建议权和选择权,让他感到被尊重,达成一致意见后,他更愿意去执行。

规矩不是冰冷的死教条

给孩子立规矩之前,要根据孩子的反应和态度来判断规矩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就要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执行规矩的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很重要。孩子不能体会那些教条,因为那里面没有生命力,但孩子能够识别和感受到父母的脸色、语气和态度。当规矩遭到孩子的抵抗,父母要明白这是正常现象,不要使用暴力去压制。如果没忍住,等双方冷静下来之后,可以和孩子进行一次充满爱意的沟通,向孩子表达真诚的歉意。

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父母在执行规矩的时候,不要太死板,要根据情况及时沟通,做出调整。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很冷血,根本就不爱他。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有规则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规则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给孩子制定规矩,孩子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