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醒后执行,让孩子乖乖放下玩具去吃饭(1 / 1)

孩子只想着玩玩具,不想吃饭,强行让他放下玩具就哭闹……这样的情景,相信很多父母都经历过。

中午,妈妈叫小美吃饭。

小美头都不抬地说:“等会儿。”

妈妈好言劝她:“小美听话,妈妈做了你喜欢吃的鸡蛋羹,快来吃吧。”

…………

小美摆弄着玩具,丝毫没有要吃饭的意思,妈妈不耐烦地一把将玩具夺了过来:“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我让你赶紧过来吃饭。”

小美“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在地上打滚。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乖乖听话,让他们不玩玩具就不玩玩具,让他们吃饭就乖乖吃饭。但是,这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件很难执行的事情。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自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大脑皮质抑制机能并不成熟,兴奋过程占据主导优势。小孩子玩玩具的时候,是处于兴奋状态的,这时候忽然被父母打断,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这种心理在成年人身上,也非常明显。例如,你正在兴致高昂地玩游戏,忽然父母让你去吃饭,你也会不高兴。只是,成年人的控制力比较强,能够压抑这种不高兴的情绪,乖乖去吃饭,不让父母失望。

小孩子并不具备理性的分析能力,没有很好的控制力,就会出现“放下玩具难”“吃饭难”的现象。所以,父母不要想着一叫孩子,他就会乖乖过来吃饭,这不符合孩子的成长心理。

面对“孩子不愿意放下玩具去吃饭”的情况,有的父母选择放纵孩子玩玩具,自己给孩子喂饭;有的父母选择夺走孩子的玩具,强行命令他来吃饭。放纵孩子,追着给孩子喂饭,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饮食习惯,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强行夺走孩子的玩具,就可能会发生一个激烈的对抗过程。父母生气上火,孩子伤心难过,弄得“两败俱伤”,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乖乖放下玩具去吃饭呢?父母需要分步骤来进行,先制定规矩,然后提醒孩子,孩子不听再执行规则。

制定吃饭规矩

当没有规矩限制时,孩子有时候会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父母需要和孩子约定好吃饭规矩,并且严格按照规矩执行。例如,“妈妈和你说吃饭,你就要放下手中的玩具,乖乖吃饭”,“如果你按照约定执行,妈妈会给你奖励,若是不能按照约定执行,妈妈会给你惩罚”。多执行几次后,孩子就会形成习惯,不会一直玩玩具不吃饭了。

提前通知,给孩子一个心理预期

提前通知,给孩子一个准备时间。例如,还有10分钟开饭时,父母就可以提醒一下孩子:“你还可以再玩一会儿,但是我下次来叫你的时候,你必须乖乖去吃饭。”父母还可以设置一个提示事件,如洗手、去椅子上坐好、帮忙摆碗筷等,告诉孩子该放下玩具吃饭了。当孩子心中提前有了准备,对于放下玩具就不会那么抗拒。

设置“冷静区”,让孩子停止哭闹

孩子很难一下子接受新规矩,在执行的时候,父母就会遇到孩子哭闹、不配合的情况。这时,父母需要给孩子设置一个“冷静区”,即远离玩具的地方,可以是客厅的墙壁、卧室的一角等,让孩子慢慢冷静下来。父母要提前告诉孩子:“如果你哭闹,那就需要面壁10分钟。”父母要提前和孩子约定好,他的哪些行为需要去“冷静区”。若孩子出现这个行为,必须马上执行。

例如,妈妈和孩子约定好“提醒洗手,就要放下玩具”,孩子没有遵守约定,那就需要去“冷静区”面壁思过。多次执行后,孩子就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做。

父母在提醒孩子吃饭时,需要给他们留够缓冲时间,这样他们才能将思绪从玩具上转移到吃饭这件事上。孩子第一次进入“冷静区”时,父母需要挑一个不会被打扰的时间。第一次,孩子会十分不配合,甚至跑出去,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将孩子放回“冷静区”,并且重新计时,直到孩子一次性完成惩罚。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想要给孩子树立规矩,过程是痛苦的。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尽量语气温和,不要吼骂孩子,否则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