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存在这样的思维误区:认为给孩子立规矩太早是一种束缚,会约束孩子自由发展。或者觉得孩子太小立规矩没有用,因为他们听不懂,也不会遵守,等长大自然就懂了,所以就放任孩子撒泼胡闹。结果,孩子大了,想管也管不住。
小杰的脾气越来越大,在家里看谁不顺眼,就冲谁大吼。父母都以为他是要中考了压力大,就不和他一般见识,总是哄着来,要什么给什么。好不容易中考结束了,他提出和同学去四川旅游。因为太远,爸爸妈妈不放心,建议他和同学选择本市的景点,他不乐意,就在家使性子,做好的饭不吃,换下的衣服乱丢。妈妈好言相劝不听,爸爸气急了,揍了他两下,他扬言要离家出走,吓得妈妈一天24小时在家守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说:“孩子3岁时,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满地打滚;可是当他15岁时,他可能会自残、自杀,和你争吵;当他20多岁时,可能会怨恨你,甚至攻击你!”所以,给孩子立规矩要趁早,最好是在6岁以前。
为什么是6岁?李玫瑾教授说0—3岁的孩子处于情感抚养时期,3—6岁处于性格、行为习惯培养的时期。这两个阶段如果管教得好,后面就很省心。其中,3—6岁也被称作是“潮湿的水泥期”,也就是很容易塑型的时期。而孩子6岁之后,“水泥”就逐渐凝固成型,这意味着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等基本定型,很难再改了。那么,该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呢?
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我们不能对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和6岁的孩子提同样的要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能够遵守的规矩是不同的。
0—2岁,确定安全边界。两岁之前的孩子,安全是最重要的。自从孩子会爬之后,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越发旺盛,什么都要摸一摸,什么都要尝一尝。父母的担忧很多,怕他们乱吃东西、触电、被开水烫、摔倒……如果能提前树立安全性的规矩,关键时刻也许能救孩子一命。
当然,这一阶段的孩子还比较小,立规矩不能只靠说,更依赖于行为。比如,父母以身作则,孩子就会有样学样。此外,父母更要给孩子创立安全的环境,比如不要把容易吞咽的小东西放在孩子能够得着的地方。
2—3岁,明确生活中的规矩。孩子从两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立规矩就开始了。两岁孩子做事总是遵循天性的“快乐原则”,注定要接受规矩的挑战。两岁多的孩子开始想要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此时,父母要适当地给他们制定餐桌规矩、做家务的规矩、玩耍的规矩等。
3—6岁,为价值观立规矩。这一阶段,是孩子获得道德能力的最佳时期。父母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制定规矩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言行是令人愉悦的,哪些是让人嫌恶的,这对孩子品德的塑造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很大影响。
父母应主要围绕价值观,给孩子立规矩。比如,承担自己犯错的责任、对他人表示尊重、不说脏话、不乱翻别人的东西、不在公共场合喧哗、不乱丢垃圾、不吐痰等。大方向把握好,孩子以后的路才能走得更顺畅。
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
你对两岁的孩子说“你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根本就听不懂。所以,立规矩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保证孩子能听懂。
例如,3岁的孩子早上吃饭慢吞吞,你对孩子说:“妈妈要被开除了。”他大概不能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如果换成“再给你5分钟时间吃饭,5分钟之后我就要收拾碗筷了”,这样就明确了,孩子才能立即调整自己的吃饭速度,以保证在5分钟内吃完。
符合孩子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孩子,立规矩的标准自然也不同。比如,如果孩子活泼好动,常惹事,父母立规矩可以严厉点,同时保证立场坚定。而如果孩子性格内向,甚至有点儿懦弱,那么立的规矩就不能太强硬,柔和、循循善诱的方式会更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