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客观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赢在起跑线上”真的“赢”了吗?(1 / 1)

细节一:不要照搬天才的成长秘诀

2017年的高考成绩公布了,湛江二中的一名理科生陈舒音获得了620分的好成绩,超出一本线135分,被浙大医学院录取。陈舒音只有12岁,能高中毕业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了,考出这样好的成绩更是令人瞩目。陈舒音6岁上小学,在2014年全市第13名的成绩被湛江二中提前录取。很多同学和家长都非常羡慕这名学生,不仅以这么小的年龄高中毕业,而且还以非常好的成绩进入到高等学府就读。

陈舒音7岁就已经进入到初中就读,这是读小学一年级的年龄。她优异的成绩被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看看她的求学经历,更是令人不可思议。2011年,7岁的陈舒音就以良好的知识基础升入到湛江二中港城中学读初中的课程,当时的成绩在整个年级中排前300名。刚刚开学,学校的教师和同学都被这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所注意。陈舒音的老师提起这名学生,就会感到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在学习上是绝对不示弱的。

陈舒音的学习进取心非常强,刚刚入学感到对学习环境不太适应,当一段时间之后,就渡过了适应期。陈舒音的学习有规律地进行,成绩开始稳步上升。进入到初中二年级的上学期,陈舒音的月考成绩在全年级都保持在前30名。陈舒音9岁进入初三学习,以全市第13名的成绩导入湛江二中高一实验班。陈舒音的父亲和母亲都在湛江市的一家水产公司工作。对于女儿在学习上的进步并没有太多的表扬,而是尊重孩子的学习习惯。即便是12岁的陈舒音在高考考出这样好的成绩,他们也不愿意张扬,特别低调,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的未来之路还很长。

陈舒音以620分的好成绩考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就读,而且读的是浙江大学医学试验班(5+3),这是一个学霸云集的实验班。一时间,陈舒音成为很多高中家长教育孩子的榜样。这样的孩子可谓是“天才少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小小的年龄,在鲜花和掌声中走入了全国重点高校。面对各种“年少成名”的报道,我们不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成绩,而是要学一学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毕竟“天才”是极少数的,要成为“人生赢家”更需要努力。在强调“年少成名”的过程中,还要分析培养“秘诀”。但是,众多的舆论报道过于渲染孩子的非常人学习成绩,没有对“天才”的成长进行思考。

事实上,陈舒音仅仅是孩子中的极少数,他们能够以很小的年龄就进入名校就读,有先天的遗传基因,家庭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从陈舒音的父母为孩子塑造的家庭学习环境来看,父母教给了女儿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孩子有规律地学习,对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陈舒音的学习经历中,有父母的陪伴,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学习,每天的作息时间都进行规划,还要制定出学习计划,同时还离不开个人的性情。学习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长期保持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心态,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懂得根据学习需要对学习方法进行调整。仅仅看到陈舒音考上了名牌大学,却没有研究学业规划,甚至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更早成才而不断跳级,让孩子每天忙碌着上各个辅导班,天天刷题,就是为了高考而备战。如果以陈舒音这样的孩子为榜样采用这种教育孩子的行为,就是对他“天才少年”的一种误读。

“天才”孩子的身上有很多的可学之处,最需要学习的是他们的软实力。陈舒音的爱好是非常广泛的,而且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有非常强的自学能力。这些才是其成才的“终极利器”,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走上“成功”而简单地效仿,没有深入思考家庭教育经验,对于孩子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指导方法:

对于成功的孩子,家长需要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父母说,陈舒音没上过任何补习辅导班,是“特别坐得住”的孩子。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孩子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家长需要关注的,照搬他人的成长经验是不可取的,而是要认识到陈舒音具有非常好的自主学习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这个孩子走到了同龄人的前面,成为了领跑者。所以,孩子要健康成长,要变得优秀就需要家长为孩子塑造精神家园,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和意志力,还有要让孩子具有较强的自主生活能力。学习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会生活才会学习,很多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会生活的孩子可以在做到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对所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可以提高孩子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中,不要持有功利观,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成功的同时,要从自家孩子的特点出发,给孩子制定成长计划,消除急切的成才观,注重孩子的全面培养,除了学习之外,包括情感、意志力等等都要进行培养,提高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负责,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且行且珍惜。

细节二:认清“赢在起跑线上”的陷阱

钱学森的家庭是文化世家,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继承了喜欢读书的家风。关于如何读书的问题,钱永刚说:“有关读书的要义,是从父母处观察来的”。钱学森没有教过孩子如何读书,而是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塑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钱永刚说:“他那时候读书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是凭自己的兴趣”。钱永刚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大部头的书。暑假的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每天可以看70页,不懂的问题就攒着,看到父亲有空就让父亲讲解。针对读书,钱永刚没有被父亲要求过,而且父亲也没对他的学习成绩有严格的规定。钱永刚从小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5分制总是会得4分,对于此,父母仅仅是笑笑而已,并不会督促他“继续努力,争取满分”。在钱学森看来,一定要让孩子获得满分,不仅很累,而且也没有必要。钱永刚进入到初中一年级,班主任将钱永刚叫到办公室,问:“看看你的成绩单有什么问题吗?”钱永刚看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发现问题。班主任就说,你没有对自己高要求,你这样的家庭,应该全拿5分。晚饭之后,钱永刚将班主任的话转告父亲,父亲什么都没有说。期末考试,钱永刚拿到5分,觉得父亲会予以表扬,但是,父亲看了成绩后,依然是笑笑。钱永刚就觉得自己太吃亏,为了这个满分少读了很多的课外书。

从钱学森对孩子的教育来看,可以认识到知识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存在于自身,所以,要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探索知识的欲望,为了获得正确的答案而不断地提出问题。通过发问引导孩子自主思考,深入探索,寻找答案,孩子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就会被激发起来。可见,为孩子塑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是家长和教师需要做的。

多年以来的家庭教育中都流行“赢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极大的。很多的孩子家长以此为家教法则,“催促”孩子提前学习很多的知识,导致这些孩子都成为学习上的“拼命三郎”,他们学习很努力,也很刻苦,考试成绩也很理想,确实是“赢在起跑线上”。但学习是一件持久的事情,就宛如是长跑一样,需要有足够的耐力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随着时间推移,“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在家长的指挥下被动学习,对于学习的目标很迷茫,就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对学习产生了心理排斥感,陷入到“越努力越被动”的怪圈中,结果就是“站在终点哭泣”。很多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超前学习了,所获得的知识容量就会增加,但是,“威逼利诱”孩子的方法显然只能适得其反,即便是花大精力学了很多的知识,也难以有效吸收,而且还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超前学习就是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比正常的学习进度抢先一步,就早吸收一些知识,当然,很多的家长也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学习进度更快而感到自豪。孩子在超前学习中所学习的是新知识,由于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有限,就必然会占用很多的课外时间。学习上没有做到劳逸结合,导致课上疲惫,特别是很多的知识都是自己已经学过的,就不会集中注意力听讲。这些孩子很勤奋,但是勤奋在超前学习上,在正常的学习中就会产生惰性,上课打瞌睡,大脑对教学刺激的反应也不是很灵敏了,所学习过的知识就会很快忘记。

指导方法:

“赢在起跑线上”教育方式本身并没有错误,而是在使用这种教育方式中过于形式化而忽视了其本质。家长对孩子所传授的学习方法是,要学好知识,就要超前学习。按照儒家思想,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即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在温习的过程中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前者强调超前学习的重要性,后者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将“超前学习”和“复习”对比,哪个更重要一些呢?采用哪种方法会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复习是更为重要的。另外无论是家长和孩子、教师和学生、还是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都要相互尊重、共同学习,对于激发孩子自主学习力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