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一:让孩子自主整理物品
老师要求班级里的学生每天都要自己带着小手绢。一天,一名学生忘记带手绢了,老师在早晨检查手绢的时候,问:“今天怎么没有带手绢呢?是上学着急走,忘了检查自己需要带的东西了吗?”
这名学生说:“都怪妈妈,早晨催着我快点走,说要迟到了,忘了把手绢放在书包里了。”
听了这名学生说的话,老师说:“带手绢不是你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吗?责怪妈妈是不对的。”
这名学生说:“我每天上学需要带的东西都是妈妈准备的,手绢也是妈妈每天洗好、晾干之后放在我书包里。”
老师听了这些话有些哭笑不得,快步走到教室的讲台上,面对所有的学生很严肃地说:“同学们都已经是小学生了,要每天自主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将第二天上学需要带的东西整理好,早晨上学之前还要检查一遍。不仅是上学的物品,在家里的生活用品,也要自主整理,不要等着爸爸妈妈整理。不知道怎么整理的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要自己做,同学们都要独立起来。”
案例中,学生因为忘了带手绢而责怪妈妈,老师告诉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孩子没有自主整理物品的意识,缺乏独立自主能力,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将教育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方面,忽视了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将需要孩子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包办了,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也不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从让孩子自主整理物品开始,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包括叠被子、整理书桌和书包、洗衣服等,都可以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做,让孩子体验生活内容,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思维习惯。家长包办代替是忽视孩子德育教育的表现,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
指导方法:
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孩子长大都要走向社会,家长的责任就是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让孩子接受教育,将孩子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孩子统统对一件事情缺乏持久性,让孩子自己做事情时,家长就要经常用鼓励的话语提醒,激发孩子自己做事的兴趣,让孩子养成做事情坚持到底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从整理他自己的物品开始,孩子自己的东西家长不要代为整理,让孩子自己整理,找不到的东西让他自己找。让他好好回忆自己用过之后放在哪儿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整理,还要掌握整理的方法,以便使用的时候能够及时找到。
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一定不要代劳,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有条理地做事情,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这样会让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思维更为清晰。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对其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细节二:带孩子出门旅行
一位朋友喜欢旅行,为人父之后也是如此,从孩子4岁开始,就带着孩子到处旅行。全国各地走个遍,内蒙古的大草原、泰山的云海、黄山的松树、海宁的潮水、三亚清澈见底的海水、山海关的长城,都已经被他们尽收眼底。孩子上小学了,他就带着孩子走云贵川、青藏高原,之后又走出了国门,跑到国外旅行,与孩子携手看世界。
第一次去三亚的时候是六月份,三亚已经很热了,而且空气潮湿,孩子吃东西泻肚,哭起来没完,他就到处找医生给孩子看病;在黄山的时候领着孩子爬山,孩子不小心跌倒了,腿擦破了,他就哄着孩子不要哭,给孩子清理伤口,用创可贴贴好伤口后,接着爬山。去北戴河的时候坐船,孩子晕船,呕吐不停,他就找船上的服务人员寻求解决办法。
孩子很小,到处旅行虽然很高兴,也很辛苦,孩子不知不觉地成长了。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自己准备旅行用品,各种生活用品也会准备齐全,自己打包行李。孩子也会自己热饭、换衣服,每到一个地方,还会学习当地的风俗习惯,偶尔还学习当地的方言,学会了就用方言与人交流。
为了让孩子在旅行中多学习文化知识,博物馆、纪念馆是必去的,在这里能看到当地的文明发展史。朋友说,他儿子对这些“古董”很感兴趣,起初是将文物当作玩具了,听到导游的讲解,就知道这些“好玩的东西”都是当地的生活用品,开始羡慕古人了,说古人很了不起。孩子喜欢动物园,看各种动物,还会站在那里和动物聊天,不管动物能否听懂,反正孩子自我感觉聊得很开心。
让他感触很深的是,去动物园带了很多好吃的,孩子要给动物吃,朋友就说:“不能随便给动物吃东西。”
孩子说:“这些我不吃了,扔掉了浪费,就给它们吃吧。”
朋友就告诉孩子:“动物的饮食与人类是不同的,而且饮食要讲科学,你的食物给它吃了,闹肚子怎么办?”
孩子突然想起了自己闹肚子的事情,就说:“闹肚子很难受,看到特别喜欢吃的东西都不敢吃了,只能看着眼馋。”
说到这里,朋友自己都笑了。他说:“本来带着孩子到处走是让他看世界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边走边学记忆更扎实,见得多了,心胸也就开阔了。他逐渐地发现,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他总是能看到大人所看不到的,想的事情也与大人不同。孩子的心智是纯净的,很容易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对于当地的生活也更容易接受,不像一些大人一样,吃不好、住不好,累了就抱怨,表现出沮丧的样子,孩子却总是很开心。”
最让朋友体会深刻的是他们去斯里兰卡的旅行,这里的人是用手抓饭吃的。朋友已经将随身带的餐具从行李包中拿出来了,抬头看看儿子,人家已经与当地人一样,用手抓饭吃了,还吃得挺香。
我静静地听朋友讲着他和儿子旅行的故事,心里似乎明白了很多,教育是值得深思的事情,孩子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自然就被感染了。家长教育孩子,不妨带孩子出门旅行,不仅让孩子学会很多当地文化,独立意识也会增强。很多的知识真不是教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另外,家长总以为自己是孩子的领跑者,帮助孩子做好成长规划,带着孩子出门旅行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想法与大人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家长是孩子的陪伴者,与其说是大人带着孩子旅行,不如说是大人和孩子携手旅行更为恰当。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旅游,特别是中国开发了很多的文化旅游区,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还可以吸收当地的文化知识。
一些家长出门旅游不喜欢带着孩子,觉得孩子太小,独立性很差,旅游很累,带着孩子就更累了。如果孩子生病了就更麻烦,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还要忙着给孩子治病,很扫兴。孩子小也记不住什么,起不到文化教育的作用,还浪费时间和金钱。
其实,家长的这些想法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情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要想做一件事情一个理由就够了。家长的教育以学为主,学习是为了有用,学习没有用的就认为是浪费时间。比如,孩子的游戏活动是没有用的,出门旅行消耗的时间长,就更没有用了。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有闲暇时间就要上补习班、学习各种特长,长此以往,忽视了孩子的全面成长。案例中的家长带着孩子到处旅行,不知不觉就发现孩子的变化了,孩子在旅行中自主成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而且还能入乡随俗。这些都不用家长教,孩子自己就学会了。孩子处在外部丰富的环境中,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责任心也就增强了。
指导方法:
选择旅行路线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为了避免孩子盲目选择,家长可以推荐几个旅行路线,将每个旅行路线的优点和缺点都明确出来,让孩子自己思考后做出选择。一旦旅行路线确定下来之后就不要改变了。
当旅行路线确定好之后,就开始制定旅行计划,包括食品、药物、带多少钱等都要列入计划中,按照计划准备。当孩子养成做计划的习惯之后,对于心里没底的事情就会问家长,而且还会提出一些建议。这种按计划做事的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就会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做好准备,避免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
旅行中每天的消费都要做好预算,孩子可以有一些零花钱用于自主支配。起初,孩子对花钱没有概念,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买,结果发现,喜欢的东西太多了,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当孩子有了这次教训之后,就会克制自己的消费,孩子的理财观念逐渐形成。
出门旅行是一定要买礼品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将礼品单列出来,有计划地购买。当给同学和朋友送礼物的时候,建议孩子将有关礼品的故事讲出来,可以加深孩子对旅行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