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一:对于孩子的反抗采用威胁的方式
《心灵捕手》是美国的一部励志电影。影片中的男主角威尔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也是一名数学天才。数学教授蓝波在公布栏上写了一道非常难解的数学题,这名清洁工答上来了。蓝波教授发现这名天才之后,决定对其进行培养的时候,威尔由于打架滋事被抓起来坐牢。蓝波教授爱才心切,将其保释出来。
对于威尔的叛逆,蓝波教授请了很多的心理专家,都没有奏效。蓝波教授在无可奈何之下,请了自己的好友西恩,这是一位性情古怪的心理学教授,每天深居简出。从此,威尔和西恩之间展开了心灵角力战争。
西恩对威尔进行心理辅导中,对威尔说:“除非你谈自己,说你是谁,那我就着迷,我愿意加入。”威尔有着不幸的童年,被虐待的心理阴影一直伴随着他,让他将心灵之门关闭,任何人都无法了解他。西恩用了各种办法想要打开这个顽固的年轻人的心扉,可是,得到的是威尔的羞辱。当西恩问威尔的志向的时候,威尔没有认真回答,而是对西恩敷衍。
西恩毫不留情地对威尔说:“你只是个孩子,你并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西恩的每一句话都能刺激威尔的大脑,他说:“你可能会提出有关米开朗基罗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但是,你没有去过西斯廷教堂,不知道里面的气味,没有站在那里观赏过美丽的天花板。关于战争,你能说出莎士比亚的‘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可是你没有接近过战争,你对战争没有深刻的了解。……你的聪明自信我没有看到,在我面前的是被吓傻的狂妄孩子。你是天才……你的感受,你是谁,……我不在乎。”
西恩走到屋门前,很愤怒地将门敞开,对威尔说:“不要浪费我的时间,你走吧!”
西恩的言辞和举动对于威尔而言无疑是一种威胁。威尔心理上是孤独的,虽然是个天才,但是缺乏自信心,加之童年的挫折,威尔用封闭自我的方式将自己保护起来。西恩让威尔离开了。威尔走出房门,没有说一句话,因为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理解了西恩,过去的都该过去了,过去的事情不是自己的错,而自己却一直背着心理包袱逃避人生,糟蹋自己的才华。威尔认识到,人生只有一次,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要勇敢面对,要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
案例中的威尔是被家庭抛弃和受虐待的孩子,威尔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误。按照威尔的逻辑,因为自己是天才,所以才会受到这样的待遇,是“天才”的错误思想害了他,所以,他逃避展示自己的才华,宁愿让自己平庸。当西恩为威尔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威尔的反抗情绪是非常强烈的,即便西恩用了各种方法,威尔依然封闭自我,甚至用侮辱的语言刺激西恩。对于威尔的反抗,西恩并没有放弃,而是开始采用了反击的方式,对威尔使用了威胁的手段,告诉威尔,即便他是个天才,在他眼里也是个只知道高谈阔论的小子,他不配与自己谈话。于是,将威尔从房间里撵出去了。
威尔特殊的童年经历让他的生活一片黑暗。他的自闭、反抗都是童年的阴影导致的,也不排除有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影响。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叛逆心就会比较强。这是因为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希望不再受到父母的约束,更不愿意父母依然将自己当作小孩。孩子的叛逆是为了将自己更为“非凡”的表现展示在别人面前。
叛逆期的孩子喜欢处处与大人对立,不听话。虽然孩子的行为很令人烦恼,却又找不出什么错误。对于这个成长阶段的孩子,如果孩子的反抗意识非常强,可以适当地使用威胁的手段,就如西恩对待威尔一样,不再与他交流,告诉他与无理取闹的孩子交流是没有意义的。恰恰是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独立意识不意味着与家长对抗,而是要正确面对现实,独立处理问题。当孩子把一切都想明白了,就会“改邪归正”了。
指导方法:
对于任性的孩子,家长采用打骂或者训斥的方法管理孩子,就会导致孩子与家长对抗。家长要分析孩子反抗的原因,将孩子心里的想法揭露出来,告诉孩子他的心思家长是知道的。如果孩子依然很固执,家长就可以采用不予理睬的方式进行威胁,不再给孩子交流的机会。当孩子感到父母对于他的无理取闹并不在意的时候,就会稳定情绪,反思自己的错误,自主改正。
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对于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当孩子对家长的建议持有反抗态度的时候,家长要表示理解,但是,一定要约束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反抗是错误的,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家长用批评的语言告诉孩子如何做是正确的,如果依然不起作用,就要转移话题。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玩,家长要回家而孩子执意不肯。家长就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不听话,就再也没有机会来游乐场玩了。”孩子就会听家长的话,乖乖地跟着家长回家。
细节二:将孩子不符合实际的要求消除
王佳上初中了,老师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为《长大了要做什么》。孩子回到家里跟父母说了老师留的作文。爸爸对这个作文题目很感兴趣,问女儿:“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呢?”
王佳说:“我长大了要当医生,而且还要当心脑血管医生,给奶奶治病。”
奶奶在一旁听到孩子说的话,就笑着说:“真是懂事的孩子。”
妈妈说:“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你是说长大了要当幼儿园教师的呀,和小朋友们在一块儿玩,多开心呀!”
王佳说:“现在觉得和小孩子在一起没有意思了,我要当医生,给人治病。”
爸爸笑着说:“当医生就要好好学习呀,考医科大学的分数可是很高的哟!当医生也要非常勇敢,要给病人包扎伤口,还要做手术……”
爸爸的话让王佳犹豫了。王佳胆小,看到小狗的腿受伤了,都不敢靠近。可是,王佳还是不愿意放弃,她说:“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做一名宠物小医生,专门给小区内的受伤小狗包扎伤口,你们看到谁家的小狗受伤了,一定要告诉我呀。”
爸爸笑起来,说:“你都没有专业学过,怎么会处理小狗的伤口呢?”
王佳说:“看电视剧里的情节学了一些。”
爸爸让王佳坐在身边,对王佳说:“现在你还小,长大了要做什么都是你现在的梦想。梦想是你学习的动力。况且,你还要上高中、读大学,随着见识多了,视野宽阔了,梦想也有可能改变。所以,在写作文的时候,不要有心理负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可以了。主题要切合实际,理由要充分。如果你长大了要当医生,就要写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当医生,自身有哪些条件可以让自己实现当医生的愿望。”
爸爸的话说完了。王佳思考了一会儿,说:“爸爸,我懂了。我不要给小狗包扎伤口了,我怕做不好反而伤害到它们。”
爸爸点点头。
孩子的视野比较狭窄,想法更单纯一些,会想当然地对家长提出各种要求。对于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家长就要予以否决,让孩子能从实际的角度思考问题。
案例中王佳的想法就很简单。她长大了想当医生,这是她美丽的梦想,但是说到学习包扎伤口,她要用小区的小狗练手,这就很不恰当了。且不说小区中的小狗是不是有受伤的,自己不懂得包扎就要这样做,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于这样的单方面要求,家长就要想办法帮她消除。王佳爸爸的做法就是让孩子想明白,当医生没有问题,可是自己具备哪些可以当医生的条件呢?不懂的事情当然也是做不好的。
爸爸让孩子知道他的要求是不符合实际的,当孩子想明白后,就消除了这种想法。
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容易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想法,并不会考虑这些想法能否实现。家长就要注意正确引导,让孩子在有想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实现的可能性,否则想也是空想,无法实现的想法不仅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
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必然会给家长提出各种要求。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取消这些要求,做好现在该做的事情,专心致志地读书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便家长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想法也仅仅是想想罢了,不会转变为实现。
指导方法:
当孩子的要求不切实际的时候,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孩子对周围的人会不自觉地产生趋同心理,并不会考虑自身的条件。发现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孩子就会向家长提出要求。一些要求是不切合实际,家长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拒绝孩子的要求,并将拒绝的原因告诉孩子。
孩子提出不符合实际的要求在很多时候是盲目跟风的结果。家长就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有别人所不及的优点,提高孩子的自信。发挥榜样作用相比较于语言交流,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