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情绪设定底线(1 / 1)

细节一: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民主对待

爸爸接丁丁放学,丁丁要求吃个冰棍儿,爸爸不让吃。妈妈定下了个规矩,就是如果气温低于30摄氏度丁丁就不可以吃冰棍儿,可是,今天的气温已经达到32摄氏度了,怎么还不可以吃呢?

丁丁说:“我要问问妈妈,这是妈妈定的规矩。”

丁丁用爸爸的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今天吃个冰棍儿好吗?”

妈妈说:“不可以,这个时候的冰棍儿都不是今年新做的。你看看妈妈将冰箱里去年的冰棍儿都清理了,吃了会坏肚子的。喝一杯酸奶吧。”

丁丁觉得很沮丧。虽然希望能吃到冰棍儿,可妈妈不让吃,那就喝酸奶吧。

丁丁是个比较有主见的孩子,爸爸、妈妈允许丁丁表达思想,就是为了培养丁丁的独立意识。如果父母对丁丁的要求持有否定态度,就要说出理由,如果丁丁认为理由可以接受,就会改变自己的主意。

妈妈认为,中医理论里的避冷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即便是在酷暑天气,也尽量不要吃冷饮,吃冰棍儿更是妈妈所避讳的。

丁丁会时不时地提出要求。比如,想多看一会儿电视。妈妈就会说:“多看一会儿没关系,但是不能持续看,玩一会儿再看。”丁丁吃饭也会挑食,就说:“这个菜不好吃,不吃了。”妈妈就会说:“即便是不喜欢吃的菜,也要尝尝味道,逐渐接受,太挑食不利于身体健康。”丁丁的优点是,只要父母有正当的理由就会接受,没有养成固执的性格。

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人格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案例中的丁丁虽然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但是,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接受劝告,只要是正当的理由,丁丁都会坦然接受,不会固执己见。妈妈为孩子的成长塑造了民主的环境,丁丁就与人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家长对孩子的爱要放在心里,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就要拒绝。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走上社会的,即便是在学校,也有被别人所拒绝的时候。丁丁被父母拒绝了,就会调节自己的心情。

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社会群体中也会让孩子与他人减少摩擦,与人交往会更为和谐。

指导方法:

一些孩子因为对家长提出要求而被家长否定,就会耍脾气,家长的处理方式就是置之不理、打骂,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是,这些方法尽管让孩子听话了,他们也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且如果处理方式不当,孩子的人格没有得到尊重,会让孩子心怀不满。家长需要做的是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自己被拒绝的原因,自觉地接受家长的拒绝。

对于固执己见的孩子,父母在与其在沟通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严厉的口吻,让孩子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之后,家长说明拒绝的原因,让孩子反省自己的错误,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辨别能力,避免类似的错误重复出现。

同样的事情,家长之间的意见要保持一致。一些孩子很聪明,在妈妈这里被拒绝了,就去寻求爸爸或者奶奶、爷爷的帮助。如果大人之间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会让孩子养成耍小聪明的习惯。另外,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态度要始终如一,不要被情绪驱使,心情好就什么都答应,心情不好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予以决绝,这样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细节二:对孩子设定“底线标准”

萌萌在很小的时候,妈妈为了让她听话,就设定了行为规范,以培养孩子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与此同时,妈妈还制定了一些处罚的措施,如果孩子犯错误,就要予以相应的处罚以警示。

比如,说好去公园玩不可以买零食吃的,如果还在公园中哭闹着要零食吃,就立即回家;如果孩子说谎,就要面向墙站立一个小时。

萌萌在幼儿园的时候还是比较有个性的,喜欢将东西扔到地上,之后就很开心的样子。妈妈告诉她这样做是不对的,她就自觉地面壁思过。从那以后,就不再扔东西了。妈妈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管理还是很有方法的。

对于各种惩罚措施,萌萌并没有反抗过。自从孩子上小学后,就开始性格内敛一些了。学校有什么事情孩子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也难得看到孩子快乐的样子。

妈妈要求萌萌每天都要换衣服,要让自己干干净净地去上学。一天早晨,孩子没有换衣服就要上学,被妈妈叫回来了,说:“今天怎么没有换衣服呢?快换了衣服。”孩子看了看墙上的钟表,就赶快脱下外衣,换了妈妈递给他的衣服就跑出去了。孩子明显很着急,也没有违反妈妈的规矩。但是,不满的情绪就这样压抑着,淤积在心里。

终于有一天,萌萌的老师打来电话,说萌萌把同学打哭了。妈妈很惊讶,说:“萌萌是很乖的孩子,怎么会打同学呢?”

老师说:“上体育课同学们都在一起玩球,萌萌在一边自己玩球。这名同学就凑到她那要和她一块玩球,萌萌不同意,然后萌萌就把球打到同学身上了。”

妈妈到学校,见到萌萌说:“打同学是不对的。”

萌萌说:“他抢我的球,才不对呢,做错事了就要受到惩罚。”

这句话是妈妈经常对萌萌说的,妈妈现在听到萌萌说同样的话,变得哑口无言了。

为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制定一些规范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规范过于严格,就会剥夺孩子的健康和快乐。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怕孩子不听话,就用家长的权威让孩子严格执行规矩,正如案例中的孩子一样,孩子很听话,也很守规矩,犯错误了甘愿受罚,但是孩子的天性被抹杀了,封闭自己,不愿意与家长交流。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学习的权利,也有玩耍的权利。孩子虽然年龄很小,也是渴望被尊重的。所以,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给孩子反思的空间,让孩子自己认识错误并自主地改正错误,而不是接受家长的惩罚。惩罚可以让孩子“听话”,但是未必能彻底解决孩子的错误问题,还会招致孩子的心理排斥感。一旦孩子拒绝与家长交流,家长就很难了解孩子,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指导方法:

为孩子设定行为规范的时候,不要过于严格,可以对孩子设定“底线标准”,让孩子有冷静思考的机会,自己认识到错误。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家长要允许孩子发泄,还要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疏导,让孩子对家长产生情感依赖感。孩子快乐、忧愁、愤怒的时候都可以与家长分享,家长就可以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予以鼓励,并指出行为不妥之处。

为孩子制定行为规范,如果限制太多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因此可以将规则弹性化一些,控制在“底线标准”范围之内。最好家长制定标准的时候要与孩子商讨,或者与孩子共同制定,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让孩子自主制定行为规则,自主执行,这样就会让行为规则内化为孩子的行为准则,孩子在行为上就会自觉地克制自己。

对孩子的要求不可以直接拒绝,用变通的语气更容易让孩子欣然接受。比如,孩子要吃零食,就告诉孩子:“是不是饿了,马上就吃饭了,而且有你非常喜欢吃的菜。”孩子就会等着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