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锯的发明,有这样一个传说。
鲁班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掌握了生产劳动的实践经验,能操作多种技能。有一年,鲁班接到了一项建筑工程,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料。于是他和徒弟们上山找木材,当时还没有锯,他们只能用斧头一下一下地把树砍断,拿回去做木料。一次上山,他的手指一不小心被一种野草划破了。鲁班心里想:“小草还能将手划破,怎么这么锋利?”鲁班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就摘下一片叶子仔细观察,发现叶片的两边不是平直的,而是长着细小的齿,鲁班用手轻轻地摸,感觉小细齿比较锋利。鲁班确认,就是这些叶片上的小细齿将自己的手划破的。鲁班和徒弟们在山上干活累了,就坐下来休息,偶然间发现一只大蝗虫在啃吃草叶,牙齿非常锋利,很快地就吃了很多的草叶。鲁班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心想:“小小的昆虫怎么吃东西这么快?”他抓来一只蝗虫,观察蝗虫的牙齿,发现蝗虫的两颗前牙比较大,牙齿就像草叶的边缘一样,也是小细齿。鲁班想:“小细齿是很好的工具,如果在砍树中使用,是不是就可以加快速度了?”于是,鲁班开始尝试各种实验,以大毛竹为材料做带有小锯齿的竹片,以小树为对象进行试验,没几下树干上就划出了一道深沟,效果非常明显。鲁班高兴极了,但是他发现竹片用于砍木材,很软,韧性足够却缺乏强度,拉几下小锯齿就钝了或断了,马上需要换新的竹片。鲁班想到铁是比较耐用的,于是请铁匠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两端带有锯齿的铁片。鲁班和徒弟在砍树中就试着使用这种铁片,俩人一人拿着一端,使劲来回拉,不一会儿,树就被锯断了,这比斧头省时省力多了。鲁班很高兴,他发明出新的工具,取名为锯。从此以后,锯给后人的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
在山上被草叶划破手的人不会只有鲁班一个人,在鲁班之前一定有很多人经历过类似情况,鲁班却获得了启发。其实,很多发明都源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到了,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发现水壶盖被热的蒸汽掀起来,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科学家而言,却是发现物理现象的源头。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很强,善于仔细观察和思考,即便是微小的事情,也会钻研。积极思考、主动求知,用正确的想法打开思路,结果就会获得创造性发明。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即便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善于动脑,就会产生智慧。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就要让他们知道小事情中充满大学问,只要善于探索,就会有新发现,将总结出来的规律用于学习中,不仅促进了学习,还扩展了知识视野。在对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中,要不断地鼓励孩子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展开思维,将孩子的自主参与意识调动起来,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对所获得的知识就会自主内化,学习创新能力便得到了培养。
指导方法:
爱因斯坦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才善于创新,在一件事情上勇于突破常人的思维,在学习中便会找到很多的知识点,这是掌握知识的关键。具有学习创新力的孩子,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学习知识,用属于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将新知识融进自己知识框架体系中。两个人学习同样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学习的效果就会存在差异。孩子要将所学习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就要大量地积累资源和素材。教师或者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这方面的条件,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研究,重要的是研究作品中的创造思路,从中寻求知识规律,这是创新的基本条件。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进行培养。教师要认识到,即便是所有的学生都使用相同的教材,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有侧重点地教学,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
孩子要具备创新能力,就要对学习保持健康的心理,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客观事物,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在追求自己目标的时候,思维要灵活,不被固有的思维框架限制,具有非常强的创新意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思新求变。创新是持久的过程,要有恒心,有毅力,专注于思考,以坚强的意志去实现目标。
教师和家长要强调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认识到新事物中蕴含着真理后,就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探寻真理,为了不受自我知识框架的局限,还要通过自主学习扩展知识面。随着创新意识成为孩子思维体系中的一部分,孩子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