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小习惯拉开大差距。
涵涵上小学采取的是就近原则。她的学校就在我家隔壁,虽然因为墙上没门要绕一大圈,但走路也就十来分钟。
许多家长期望让孩子上好的小学,因为这样的学校管理严、老师操心多、学习氛围更浓厚,但实际上,上什么样的小学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讲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小学主要还是靠家长。
在孩子习惯建立的最初阶段,家长的作用非常关键,而且是谁都替代不了的。
就拿阅读打卡这件事来说吧。
涵涵的老师要求在作业中写上书名,标注好今天读了几页,并让孩子说一说读完的感受。老师已经做得相当细致了,按理说,这是好事,但并不是每位家长都能带着孩子执行到位。
翻一下班里同学的情况就会发现,有的家长能让孩子坚持每天都读,并且是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读;而有些就是应付了,比如拍张语文书的照片,什么也不写就传到群里,或者只拍一张孩子看书的照片,也不写孩子到底读了几页,更过分的是有些家长什么都不发,那孩子应该压根儿没读。
这次打卡老师设置了70多天,越往后参与的人越少,越往后认真的人越少。
阅读的重要性无须我再多言,大家都很清楚。这样一件需要日积月累的事情,在老师的引领下都有人要么不做、要么应付,如果是让大家自觉去做,是不是效果会更差?
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学霸”们分享的经验,大多数都是老方法: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建立错题本等。
其实方法不是最重要的,难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以及到位的执行。
“坚持”二字首先就甩下了一部分人,执行到位又拉开了“学霸”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
所谓执行到位,无非就是及时整理错题,然而与此同时,“学霸”归纳了、总结了、思考了,而普通学生或许只是把错题抄在了错题本上。
说实话,涵涵不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有那种不需要家长监督就能把自己的学习安排得很好的孩子,而我家这个比较贪玩,总想着“我上了一天学累了,我要多玩一会儿”,或者“我做完学校的作业就行了,不做妈妈布置的”。
我也曾羡慕过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当我看了那些高考状元的经验分享,咨询了“学霸”的家长之后,我发现,人家的孩子好,大多数都是父母认真陪伴的结果。
换句话说,拼孩子的背后其实是在拼爹妈。
出问题的时候,不要光想着责怪孩子,也要想想自己做得到不到位;在拿自己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时候,也要看看别人家的家长都做了什么,而自己还有哪些差距。
比如我,看到“学霸”们也挺贪玩,只是人家的家长引导得好,我对涵涵的火气就会少一些。再想想自己像涵涵这么大的时候都在想什么,就更没啥脾气了。
我曾经纠结过,涵涵为什么就不能认认真真写字,像有的同学一样,不管写什么都一笔一画,哪怕老师不检查,也为自己负责。我做事是这么严谨的一个人,她爸爸做事也相当认真,为啥我的孩子就这样呢?
后来我想到了小学二年级时候的自己,那时为了放学铃声响起后能立马背着书包走人,我不是也潦草地应付过老师的默写作业吗?为什么要拿8岁的孩子跟现在35岁的已经成熟的我去比较呢?然后再想想孩子好的一面,我就更有了耐心。
我潦草应付老师留的默写作业,而涵涵的生字本却写得很认真。我的孩子比小时候的我强,我没资格跟人家发脾气。
放平心态,耐心陪伴,在孩子小时候越上心,孩子长大后才会越省心。
不知道这篇文章会不会显得说教意味很浓,但这确实是我的心里话。而且我写出来也有自勉的意思:我希望自己先能成为一个好家长,然后再去做孩子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