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学家贝蒂·哈特与托德·雷斯利博士曾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
研究人员将42个正常家庭按社会与经济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是福利家庭、工薪家庭、专业人员家庭。从孩子7个月开始,研究人员每一个月分别拜访这些家庭一次,每次1小时,而在每次的拜访中,研究人员都会把在孩子面前发生的所有对话用录音机录下来,并对孩子的行为做书面记录。
这项研究持续了两年半。等到孩子们4岁的时候,研究人员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后发现:专业人员家庭的孩子这些年会听到4500万个词,工薪家庭的孩子会听到2600万个词,福利家庭的孩子只听到1300万个词。42个孩子在同一天上幼儿园,但在那时,他们听到的词汇量的差距最大已有3200万。
听到的词汇量直接影响了孩子掌握的词汇量。当这些孩子3岁时,专业人员家庭的孩子已掌握1100个单词,而福利家庭孩子掌握的词汇只有525个。还有另一组数据对比:到研究结束时,这两组孩子的智商分别是117和79。
可以这样说,不同的词汇量构造了不同的大脑。孩子表现各异,就是因为他们词汇量的差距导致的认知和行为的差距。
想让孩子有优势,提高词汇量必不可少。那么,要怎样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呢?
01 多跟孩子说话
词汇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了,出生后,他更渴望跟妈妈面对面的交流。孩子还不会说话,“交流”的重任就要放在爸爸妈妈身上了。
我们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可以跟他说:“伸胳膊、穿袖子、穿上上衣扣扣子。”早上孩子起床后,可以用轻柔的声音对他说:“小宝宝,起得早,睁开眼,眯眯笑,咿呀呀,学说话,伸伸手,要抱抱。”外出时,我们可以当孩子的导游,看见什么说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孩子听到的词汇越多,大脑受到的刺激就越多,他的认知就越丰富,以后就越聪明。我当时就是对着涵涵整天念叨,结果她8个月的时候就会叫我们家里的人了,1岁8个月的时候就会背我之前对她讲过的那些童谣了。
要注意的是,语言是在交流中产生的,和孩子你来我往的对话才是儿童大脑发育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所以绝对不能简单地把孩子丢给手机、早教机去教育。即便是再昂贵的早教机器人、再专业的音频故事,都无法成为孩子的同伴,它们不具有社会属性。
要记住,除了爱和积极关注,我们可以给孩子的最不昂贵的东西——有温度的、有互动性的语言,将变成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02 亲子共读
无论是成人之间,还是成人跟孩子之间,日常对话所需的词汇也就5000个,最常用的更是只有1000多个。然而,掌握这些词就够了吗?
孩子语文成绩的差别正是在这5000个常用词之外,而他们思维能力的差别也取决于词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总而言之,孩子的词汇量当然越大越好。
那么,日常对话之外的词汇从哪里获得呢?从阅读中。
孩子2岁之前,家长可以给孩子读绘本。
常有些爸爸妈妈来问我,说自己不懂得该怎么给孩子讲没几个字的绘本。其实,读绘本的目的是要以绘本为媒介对孩子说话,所以看到什么说什么就好。
比如,一本低幼的绘本,你完全可以直接把上面的文字读出来,即便是看似很简单的句子,其实也包含了我们日常跟孩子交流时不会用到的词语,而且在读的时候可以加上表情、动作,进行表演。
比如“扑棱扑棱”这个词,我们平时在亲子对话中肯定很少用到,如果在讲绘本的时候可以一边讲一边做出蝴蝶扇动翅膀、扑棱扑棱的动作,这就是可理解性的输入了——孩子不但认识了这个词,还明白了它的意思。
再比如“油亮亮的绿树叶”,平时也不常说吧?如果天气好的时候,带孩子出去,让他切身感受一下油亮亮的树叶,再看看真正的蝴蝶扑棱扑棱地扇动翅膀,那又是不一样的刺激了。
受到的刺激越多,孩子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越多,就越能促进大脑发育。这就是为什么再昂贵的早教机构,都替代不了父母陪伴和亲子阅读的力量。
03 把说话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孩子像个话匣子,有时候他们还特别喜欢给爸爸妈妈展现自己的小杰作。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是有非忙不可的事儿,最好能听孩子说完。这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表达力,还能促进孩子的表达欲,等他表达完了,还能进一步进行亲子交流。
上心理学课程时,我们院长教了我一招。他说,你以后有了孩子,可以启发他多说,秘诀就是不停地问“还有呢”,直到孩子回答“没有了”。
我现在就经常用这三个字启发涵涵多说话,孩子的逻辑思维跟表达力越来越好,因为语言要说出来肯定得经过组织,想让别人听明白,肯定要讲究说话的逻辑。用进废退,孩子多表达,实际上就是在锻炼思维。
有些大人喜欢掌握主动,让孩子听自己说,但对孩子成长更有益的方式是互动性的交流,是亲子阅读中孩子的主动表达。
耐心一点,让孩子多表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