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王尔德曾经说:“起初是我们造就了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了我们。”
想想看确实是这样的。就拿好好写作业的习惯来说吧,这不仅对孩子提高成绩有好处,说它关乎人的一生也不为过。
好好写作业,意味着孩子要拥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件事的效率,能够有规划地分配时间,可以高效地执行,还要有认真仔细的态度……这哪一项不是步入社会后的必备素质呢?
我们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汲取,不走弯路,一开始就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可有时,我们未免操之过急。
我曾读到一本书,叫《微习惯》。我发现这本书中的理论也能运用到育儿中,并且还会成为非常有实操性的育儿法则。
还是拿写作业这件事举例吧。如果孩子比较磨蹭,做作业时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那我们可以先和孩子约定,在5分钟内认真写,不要有别的动作。只要坚持下去,这个5分钟就能变成10分钟,甚至30分钟,一个习惯就这样从小处慢慢建立起来了。
为什么当我们直接要求孩子“作业必须好好写,写完才能动”的时候,孩子会比较难做到呢?
按作者的说法,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两个事实。第一个事实是,如果一个人的行动没有产出结果,再大的决心也毫无价值,而且每次坚持不下去都会让他产生挫败感,反而有损自信。第二个事实是,人们总会习惯性地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想要改变的决心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为求改变,我们常常会将目标定得十分远大。比如,以现在的能力,你每天只能跑300米,却将目标定到1000米,能力匹配不上欲望,结果可想而知,你很快就会放弃,并为此感到内疚。所以,为了让孩子拥有掌控感而非挫败感,让他愿意坚持下去,我们可以先把目标定小一点,从培养微习惯开始。
千万不要小看微习惯的力量,它不会给孩子压力,还能通过坚持让孩子把好习惯固定下来,而“一口气改掉坏习惯”“必须赶紧改”的急迫感,却能够毁掉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段时间,因为要忙工作,再加上身体出了小问题,我基本上放弃了对涵涵弹琴这件事的关注,而且我们搬了家,钢琴在离学校远的房子里放着,平时懒得回去,涵涵也就不练琴了。后来我们一家住了回去,一开始时,我对每天练琴这事是有应付心态的,涵涵也一样,糊弄着就过了。结果就是再去上课,往往在家觉得没问题的曲子,老师还是会说练得不够。
如此几次,我便跟老师商量,把练的遍数量化,这样孩子才会明确知道自己到底练够了没有。量化之后,我跟涵涵一起商量着把练习量平均分到每一天,规定好每一天的小目标。
涵涵的曲子越弹越熟。有一次,我听她弹得比之前实在好听太多,就给她录了一段视频,等她练完放给她看。我说:“宝宝你看,这就是练够了之后的效果,你自己听,再看看你的动作和神态,是不是觉得很到位、很优雅,像是沉浸在曲子中?”她笑了。
后来再说练琴,即便一开始可能会有抵触,但只要坐到钢琴前弹起来,涵涵常常会比规划中的时间还要弹得长一些——她本身就是个喜欢音乐的孩子,弹起来她就乐在其中了。
从坚持完成一个小目标,到形成练琴习惯并乐在其中,这就是“微习惯”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孩子不爱读书”这个问题。其实坚持亲子阅读的爸爸妈妈们都知道,让孩子爱上阅读真的没有什么秘诀,唯一要做的就是坚持。
坚持的最初,是从微习惯入手,先把要求放低一点儿。老师让读30分钟,孩子不爱读,你若硬着来,那他只会更加抵触,倒不如这样:“妈妈做主了,你只需要读一页,这一页读完就可以去玩了。”慢慢地,一页可以变成两页、三页,只要选的书经典、有吸引力,孩子就会渐渐有这样的痛苦:“啊,我好想把这本书放下,但我又特别想知道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培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有时候“慢即是快”,看似起点低、目标小,但要长期坚持下来,可比3分钟热度地去突击要好得多。
如果你正在为如何帮孩子养成好习惯而头疼,真心建议你试试从培养“微习惯”开始。让孩子把微习惯坚持住,在成就感中坚定“我可以”的信心,那离好习惯的形成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