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也是一种好习惯(1 / 1)

自信是一个人独立于世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孩子没有自信,甚至有点儿自卑,不相信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好习惯自然也就无法养成。

可以说,自信和好习惯都是建立在一次次成功完成某件事的基础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自信本身就是一种好习惯。

我在生活中尝过自信带来的甜头,也吞过自卑带来的苦楚,所以在培养涵涵的自信方面,我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那些感到幸福且事业成功的人往往并不是智商高、成绩优秀或家庭富裕的,而是情商高的。作为家长,我们不是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取得多高成就的成功人士,但一定希望孩子活得阳光、快乐,那么培养孩子情商就必不可少。而情商中的自信又是最重要的一块,因为它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自我肯定、自我成就的快乐感。

在看到法国资深儿童心理学家伊莎贝尔·菲约扎写的《给孩子的情绪大书:我变自信了》之前,我一直没弄明白自己到底是一个自信的人,还是一个自卑的人。因为我很自信于自己的能力,并因为这份自信赢得了一些机遇,可有时又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自卑。

菲约扎拥有30年儿童心理研究及教育经验,是法国情商学院创始人,著有多本关于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一直广受好评。她的这本书其实是写给孩子的,但是书后的家长指南却让我也受益匪浅。

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自信又自卑?原来,我们所说的“自信”实际上有4个维度:基本自信、自我自信、能力自信和关系自信(社交自信)。

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智力很有自信,却没有关系自信,或是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但在学习、工作上无从下手,甚至一无所成。

那么,该如何从4个维度入手,培养孩子全方位的自信力呢?

01 基本自信

基本自信指孩子具有内在安全感——一种非常切实的感觉。比如,孩子能感觉到自己在家庭和生活中有所属,感觉到自己拥有对身体的自信。

这种基本自信,自孩子出生起就慢慢在他与父母的接触中形成,在父母的触摸、目光、互动、无条件的爱和对孩子需求的回应中得到滋养。

当然,基础自信还与孩子从小对感觉和运动的探索有关,这些探索帮助大脑、身体、平衡感的发展,也让孩子产生了对自己的认知。

所以,一定别迷信什么“哭声免疫法”,也别混淆“溺爱”和“给足孩子爱”。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无论怎样都不会抛弃他,这才是孩子自信和安全感的最可靠来源。

很感谢我的妈妈让我在小时候得到足够的爱,让我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所以在以后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我就拥有了基本自信,而且也把这种感觉传递给老公和孩子,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信任,于是家庭关系更稳固,氛围也更和谐。

在了解菲约扎的观点之前,我以为自己对家庭关系的这种自信是与生俱来的,可细细思考下,其实它跟我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如果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感受过“在我的生命中你最重要”这种心理营养,那么长大以后在与人交往时,他无须一个劲儿地问对方,也能体味出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步入婚姻后也能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02 自我自信

孩子的心理发育是不成熟的,他们没有坚定的自我评价系统,所以只能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

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孩子一直需要依靠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很容易变得自卑,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要让孩子拥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就需要孩子拥有自我自信。只有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孩子的心里才有主心骨,敢有自己的判断,也敢于坚持自己的判断。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自信?

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不管他的年纪大小。越是能够自己做决定,孩子就越对自己有信心。为此,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①多提出问题,少给出答案;

②建议孩子考虑多种选择,而不是死板地陷入单一选择;

③鼓励孩子思考行动后果;

④让孩子想象某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

⑤接纳孩子合理的愤怒,教会孩子解读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

03 能力自信

在说“不”的阶段之后,大约3岁时,孩子又要经历“独自一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想要体验自己一个人能做些什么,比如开始想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将逐渐建立起来。

在此期间,孩子需要得到允许,需要家长阶段性的支持,尤其需要经历很多次的失败。

同时,我们还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赞扬孩子具体的努力过程——最能滋养能力自信的赞赏,是那些能够让孩子识别自己的具体行为如何有用、如何对他人有贡献的赞赏。

04 关系自信

自信的人落落大方,敢抬头迎接别人的目光。

在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会影响到孩子的关系自信。所以我们要及时跟孩子交流沟通,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与别的小朋友交往后的反馈,避免孩子在这方面钻进死胡同。

培养四种自信,各有各的着重点,但总的说来,无论是哪一维度的自信,我们都可以用“增强回路”的方式来激发。

所谓“增强回路”,指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由于一个因增强了一个果,果反过来又增强了因,由此形成回路,一圈一圈地不断循环增强。

如果遇到孩子上台表演前紧张,或者暂时不敢上台表演,我们一定不要给孩子贴“不自信”的标签,即便别人给孩子贴了负面的标签,我们也要引导孩子不要将其放在心上。取而代之的,我们要给出一个正向的因——用“亮点教育法”给予鼓励。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居然敢在爸爸面前自信表演了(有些孩子只敢在妈妈面前展现,在爸爸面前展现则需要一个过程),你跟那些敢于走上台的孩子一样棒。”孩子得到了正向的因,紧张就会慢慢缓解,又有了去挑战的勇气,于是正向反馈形成了。

一次放学回来,涵涵跟我分享在学校发生的事儿,她说:“今天胡老师让我们玩成语接龙的游戏,我跟另外几个小朋友回答得最好啦!后来老师问,谁能说出咱们班5名同学的名字?我把手举得高高的,可老师没让我说。我猜,老师肯定是觉得我的奖励够多啦,所以才没叫我。于是我就小声说,不给奖励也行,6名同学的名字我都能说出来呢!”她的几句话把我逗得哈哈大笑。

你看,涵涵在成语学习上的增强回路就这样形成了,她对自己在成语上的成绩有了信心,对自己学习成语的能力有了自信,所以在接下来的成语积累中,肯定会表现得更积极。

这就是增强回路的力量。我们要善于把握孩子的这种兴趣,让正向的鼓励成为一种激励,而孩子一旦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自信,这种自信也会迁移到其他方面,帮助他去做好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