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尊是养成好习惯的前提条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没有高自尊,孩子习惯的养成便没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只能靠家长、老师的“逼迫”。
那么,高自尊到底是什么?对此,英国知名教育专家、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梁贺岚说:
当我使用“自尊”一词时,我用它来代表“内在品质”: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有能力取得成就,值得被爱,而不是自命不凡或者自视甚高。
许多表面上高自尊的人,实际上是低自尊的。
当孩子拥有真正的高自尊的时候,他会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被尊重,他能够看到自己的重要性,并且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核心信念能够激发孩子的适应力、表达力、情绪管理能力、创造力、自控力、抗挫能力、自信力等,几乎包括了孩子成长路上所需要的一切能力。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之前一位读者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我答:先要让孩子有自尊。这位读者说:孩子还小,哪里明白这些。
这种想法也许正是你的想法。但我想说的是,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尊”这个词,也不知道“自尊”这个词所表示的含义,但是他们是有自尊的。
研究表明,2岁左右的孩子就会开始在意大人的评价,会有策略地展示什么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值得称赞的。这也就意味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的反馈和评价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塑造孩子的行为。
想想咱们自己的孩子吧,就算才两三岁,但如果你在别人面前批评他,他会乐意吗?小小的孩子是不是也渴望父母的关注,喜欢父母的表扬呢?“爱面子”可不是大人的专利。
那么,该怎么帮孩子建立自尊呢?
首先就是不能打击过多,尤其不能总拿固定的对象一味地跟自己家孩子比较。孩子的自尊被打击得多了就会破罐子破摔,连自尊都不在意,会变得对什么都无所谓。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基础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
在我上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老师会经常提及一句话:爱你的孩子是一回事,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坚信他们是被爱的,则是另一回事。
小家伙们总是很敏感。
上次涵涵的同学摔倒了,我上前表示关心,涵涵就不乐意了,说:“你是我的妈妈,怎么却关心别人不关心我?上次我的腿都磕破了,也没见你这么安慰我;她就是摔了一下,蹭破了点皮儿,你就安慰好久。”我脱口而出:“那时候妈妈看你没有哭,以为你没什么大事。”涵涵一下子就哭了:“我没哭,不表示我不疼呀!”
我一想,确实是这样。涵涵每次摔倒都不哭,我也就习以为常了,可这不代表孩子不疼,也不代表她不需要我的安慰。
还有,每次我夸奖别的小朋友时,涵涵就会吃醋。这个摔骨折了都没哭的孩子,听了这些话总会哭着说:“那你让人家当你的宝宝呀!我都没拿你跟别人比较!我有说过你的直播没有别人做得好吗?你为什么拿我跟别的小孩比?”
见微知著,这样想的孩子不止涵涵一个。如果总是打击孩子,或者总拿孩子去跟别人比较,他就会变得没有底气,进而变得自卑:觉得妈妈有些嫌弃我,是不是我不够好?我如果像×××一样,她是不是会更爱我?
想想那些一辈子都在向父母证明“我很好,我值得爱”的孩子吧,虽然化自卑为动力了,可他们的内心呢?可能会在别人对自己好时手足无措,觉得自己不配;可能会很害怕跟别人交往,因为嫌弃自己去讨好别人和不知拒绝,却又无力改变,于是只能封闭自己的内心。
如果孩子从内心深处坚信他们是值得被爱的,又何须拼尽全力地去证明这一点?
对孩子来说,发脾气、有情绪的父母不是最可怕的,怕的是爸爸妈妈的不重视,还有日复一日的打击和比较。
我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只要爱得有原则,怎么爱都不过分。我们可以时不时制造一些小惊喜,让他们感受到礼物中的用心、话语中的关怀,而每天摸摸背、拍拍头的小动作,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滋养。
愿每个孩子都能有“自尊”这个内在品质,从而爆发无穷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