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习惯的培养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自我肯定是培养好习惯的前提(1 / 1)

好习惯的培养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而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首先就要让孩子做到自我肯定。

很多家长认为要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就要不断地纠正、改变孩子的“坏习惯”,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不讲方法,一味地按照教条和自己的惯性思维去纠正、改变孩子,不但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还会磨灭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特点,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失去自信。这样一来,即便培养出所谓的“好习惯”,也有可能适得其反。

我对涵涵所在幼儿园的家庭开放日一直记忆深刻,因为每次去参加这个活动,我都会有一些新发现。

有一次在吃饭环节,我看到涵涵一见老师走开,就赶紧用左手拿勺子快速地往嘴里送饭,等老师转过身来再赶忙将勺子换到右手。

之前涵涵说过,老师要求必须用右手吃饭,我对这件事一直没在意,只是跟她说:“没事,左手右手哪个顺手就用哪个,不用什么都听老师的。”可是我却忽略了,面对老师的权威,一个孩子是很难不服从的。后来,老师经常跟我反馈涵涵吃饭慢,有一次还戏称涵涵是属乌龟的。我跟老师说,我不介意涵涵用左手吃饭,可以不用纠正,但老师估计没听到心里去。

后来,涵涵上大班了,在幼儿园要用筷子吃饭了。可自从快2岁的时候学会用筷子,涵涵就一直用左手,到了5岁多再去改肯定不容易,她在班里又会变成吃饭最慢的。所以我在开学时就跟涵涵爸爸说,送涵涵的时候跟老师沟通一下,不用再纠正涵涵拿筷子的手了。

再后来的家长开放日,我看到涵涵欢快地用左手吃饭,内心很开心,但是我又看到了另一些事。

老师让孩子们喝水,规定每人要喝两杯,喝完了再去洗手。

涵涵喝第一杯,在还剩下几口时速度明显变慢了。我问涵涵:“你是不是已经撑了?”她点点头。我说:“喝撑了,那就喝一杯吧,不用必须喝两杯。”

旁边有位小朋友说:“老师说了,必须喝两杯。”我笑着对小朋友说:“每个人的肚子大小不一样哦,肚子小的喝一杯就行了,不用什么都必须听老师的。”说完最后一句,我发现旁边两位家长用看怪物的眼神看着我。

吃饭的时候,老师给小朋友们打饭,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我不吃鸡腿。”老师回复:“必须吃,不能挑食!”后来在吃饭的过程中,这个孩子在老师不停的提醒和催促中艰难地吃着那只鸡腿。

见到这些,我就在想,为什么大人就可以选择吃什么、不吃什么呢?这个孩子是打饭前提出的,又不是把鸡腿占在碗里了才说不吃。

这简直就是流水线生产一样地管孩子呀!我们的个性、我们的自我、我们的与众不同,就是这样被消磨掉的——必须跟别人一样,不然就是不对。可是,如果都这样教育孩子,他们又何来自我肯定呢?

教育最首要的目的是自我肯定。

这是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大学的妈妈——陈美玲的观点。我也认为“自我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人生态度,因此想在这里把她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我在进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肯定”是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词。那么,为什么自我肯定如此重要呢?

因为一颗认同自我的内心,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连自己都不喜欢,不可能会喜欢别人。否定自己的孩子,也会否定别人。

那么,怎么做才能使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呢?首先,最重要的是“不和他人比较”。

我的三个儿子,个性各异,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大儿子处事认真,正义感强。二儿子有艺术气质,情感丰富。三儿子善于交际,沟通能力强。

因此,我就集中精力增强他们各自的优点。“快向你哥哥学习”这样的话,一次都没有说过。

人无完人,有优点,当然也有缺点。父母拿自己孩子和其他兄弟或别的孩子比较,否定这个孩子的真实本我,他就很难能有自我肯定的意识。

我丈夫时常会像念口头禅一样地告诉孩子们:“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即便有一百个人和你意见不同,也要堂堂正正地把自认为正确的意见表达出来。”

我也总是教导他们:“和别人不同并不是坏事。倒不如说反而是种‘恩赐’呢。”从平时就这样向孩子灌输,他们自然而然会形成“不需要勉强自己迎合别人,做自己就好”的观念。

当然了,社会性规则和集体生活的规矩是必须遵守的。

只是如果能保持“不让别人束缚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自由地想象,把自己想说的直接说出来就可以了”“周围的人也会认可我这个想法”这样的思路,那么孩子就会更有自信,喜欢真实的自己,也会明白自身是有价值的。

像这样学会了自我肯定,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优点,并且连缺点也能一并接受和面对,变得更积极地加以改正。

与此相对,不会自我肯定的孩子,也就不会喜欢上自己,总是处在焦虑的状态中,容易生气,搞不好人际关系,在事情的处理上也无法积极向前看,结果,对学习力和成绩都将产生不好的影响。

虽然在家中不作比较,但难免外面的其他人不会,并且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若这样的事发生时,做父母的要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

我的大儿子开始上小学时,有一天回来跟我说:“妈妈,我是不是不好看?”

我大惊,问他:“谁说的?”

他说:“学校的女孩子……”

我把他抱起来说:“看看妈妈。妈妈好不好看?”

他点着头:“妈妈很好看。”

我把他放下,拿出我小时候的照片:“你看,妈妈小时候的样子,是不是和你很相似?”

“哇!真的很相似!”

“那么,你说自己好不好看?”

大儿子大笑了:“好看!”

我用手摸着他的小脸,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好不好看不是看外表,最重要的是心中美与不美。你的心美丽无比,不但好看,而且是太好看了!以后,同学们都会看得到的。”

他点着头,满面笑容地说:“明白了,妈妈!”

“不和他人比较”,其实就是认可孩子最真实的模样。不管学习棒不棒,运动能力强不强,都没有关系。

因此,“你要是做好了……妈妈给你奖励哦”这种附加了条件的疼爱方式,也是万万不可的。这会使孩子觉得“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我就毫无价值”,从而致使他们失去自信,并养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坏习惯。

并不是“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而是“努力过就是好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赏莫过于来自周围的关爱。孩子身上的价值,不会因为他会干什么、不会干什么而有任何改变。

拥有自尊心的孩子,内心也有从容感。

如果内心从容,当身边出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时,会由衷地感叹:“哇!好厉害,那个小朋友真棒!”

成为一个视他人之乐为己乐,乐己乐人的孩子,而且懂得“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的道理,即便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也不嫉妒,或自惭形秽,在学习、做运动、玩游戏上,可以很坦率地请教别人:“我也想做好这个,教教我吧。”

我为了提高儿子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内心富有从容感,总是会告诉他们:“做自己就行了。要相信自己。你的潜力无限大。让我们一起拓展自己的长处吧。”

另外,还会对他们说:“要与人为善。想要守护自己,也必须守护他人哦。”

能自我肯定的孩子,会天真单纯地将自己的长处表现出来。这样周围的人容易发现他的才能,于是就有了扩展潜力的机会。

想要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和潜力,首先,父母必须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而且,重要的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要津津有味地看着。周遭环境如果给予孩子的行为以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越来越有自信心,多多表现自己。

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孩子发展自我个性与才能。

另一方面,失去了自信的孩子,会变得不愿意将自己的长处向外展露。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说这句话会不会被人笑啊?”“会不会被拿来和别人比较?”渐渐地,也忘却了自己的优点,或者干脆放弃了。

不跟别人比较,让孩子敢于做自己,这有助于他的自我肯定意识和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有了自我肯定,孩子的自尊心会提高,内心会变得更从容,不会轻易产生嫉妒,能看到自己的优秀,也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从而自觉地去提高自己。

有了自我肯定,孩子的自信心也会提高,他会更愿意主动开发、展示自己的能力,也更敢于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与众不同。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不会被磨灭了个性,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自我肯定,拥有高自尊和高自信,这是他们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一切好习惯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