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一直挺担心涵涵玩手机会上瘾,可观察了一阵子,我发现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
前段时间在《三联生活周刊》里看到讲“上瘾”问题的内容,其中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手机上瘾的问题。
我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吧。
现代人从早上睁眼到晚上闭眼,一整天基本上都是在手机面前度过的。人们平均每天查看手机150次,这其中有下意识的选择,也有无意识的冲动。
大人如此,孩子更是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看手机的时间会越来越长,通过跟小伙伴之间的交流,了解到的可以玩的手机内容越来越多,涵涵便是如此。
因为我从不玩手机游戏,她爸爸玩的手机游戏也仅限于下象棋,所以在上小学之前,她只知道宝宝巴士和小伴龙里面的益智游戏。可上了小学后,涵涵知道的手机游戏越来越多,她也已经学会了拼音,便常常自己把游戏搜索出来,然后玩一玩。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在了解“成瘾”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后,其实是可以将孩子的“上瘾”行为扼杀在摇篮里的。
孩子爱玩手机,玩手机上瘾,真的跟他的意志力强弱没有关系。所谓的“瘾”,其实是被人为设计出来的,其背后是资本与技术的共谋。
在《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文中,作者亚当·阿尔特教授提出,在美国,至少有40%的人对手机上瘾,而人们之所以上瘾,不是因为缺乏自制力,而是科技公司的刻意设计——“屏幕那边有数千人在努力工作,为的就是破坏你的自律”。
因此,要让孩子不上瘾,我们得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对抗这种数千人人为设计出来的上瘾陷阱。
01 不要让孩子刷短视频
仔细想想看,在短视频出现之前,甚至在微信朋友圈出现之前,我们上网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主动的——我们用搜索引擎去检索自己想看的内容,我们主动搜索自己想看的电影、电视剧。可自从有了动动手指就能刷新这个功能后,人们就陷进了短视频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书是有章节的,还需要一页一页翻动;电视剧是分集的,而且还需要一集一集点开。短视频则不同,它是海量的,大拇指上滑一下,就能看到无穷无尽的新内容。这也就罢了,短视频软件的推荐机制又是你爱看什么就推荐给你什么,长此以往,就把自己封闭在“楚门的世界”中了,接触不到不同的观点、不一样的东西。以为自己看到了许多人、许多事,其实都是在重复一个相同的观点。通过这种强化,你以为全世界都和你一样,以为自己的很多知识都是对的,以为自己完全是正确的,殊不知,早已画地为牢,听不见不一样的声音,又何谈更新大脑里的知识库?
因此,如果孩子要看手机,就让他看动画片、纪录片,千万别刷短视频,更别打着学习的幌子让他刷短视频。学习的渠道有很多,为什么非得选择最无效的一种?
02 多陪陪孩子
孩子在无聊的时候才会沉迷于手机里的虚拟世界,否则他更愿意跟小朋友一起出去跑跑,跟爸爸妈妈下下棋、玩玩桌游,或者自己去拼拼积木、看看书。
抽出些时间多陪陪孩子吧。如果家长愿意跟孩子一起你跑我追地玩游戏,他会立马参与其中,而不是再继续抱着手机了。
03 多看一些有意思的书
有些书真的能让孩子顾不得看手机,而且沉浸在知识世界里是会让孩子有成就感的,成就感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让孩子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
好的故事是有感染力的,看完一个故事,可以用“对话式”的方法,在孩子很有兴趣的时候,通过提问、聊天,不断引导孩子,启迪孩子思考。经典的好书里都有很多有价值、有正能量的内容,能让孩子汲取成长所需的营养。
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用的手段”,只要是能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的方法,可以尽情尝试、尽情引导。因为经典的好书里都会有一些正能量的东西,它能让孩子汲取成长所需的心理营养,而短视频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总之,别对自制力这个东西太自信,也别把一切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都是手机惹的祸”。找到适合的方法,对于孩子玩手机上瘾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