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孩子受到一点批评就生气,遇到一点挫折就逃避,怎么办?这是不是玻璃心?
我先举个例子吧。
一个女孩从小到大都爱哭,可是她常常“哭着咬牙坚持”,用奋斗来实现柳暗花明。另一个女孩很少哭,但遇到挫折就跳过,不喜欢挑战人生。
在一般的观念看来,第一个女孩很脆弱,玻璃心,经不起伤害,因为她会流眼泪。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所以,不要因为哭,就轻易给孩子贴“玻璃心”的标签。
又有人问:玻璃心是自尊心强吗?
不一定,这要看孩子是不是真的玻璃心。
若孩子因为被批评了而生气,或者哭,但能哭着奋斗,那么他可能只是别人眼中的“玻璃心”,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真正玻璃心的人恰恰相反,他们自尊心很弱。
由于玻璃心的孩子没有能力完成真正的“自我认知”,只能通过外在评价来建立带有虚幻色彩的“自我认知”,所以这种外在评价一旦呈现消极和负面的时候,孩子就会不可避免地崩溃。
孩子的玻璃心大多跟父母有关系,过度满足、过度赞美和期望过高都会导致孩子的玻璃心。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你知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能使孩子得到痛苦?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但有原则的,百依百顺是毫无原则,那是溺爱。一个被百依百顺的孩子永远试探不到爱的边界,就像被丢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一样,反而会没有安全感,于是就一再提出更多的要求。等他走入社会,甚至不用那么晚,就是在学校里,他也不能再享受到所有人的百依百顺,而因为此前从未体验过被拒绝的滋味,孩子肯定会受不了,于是就成了玻璃心。
过度的赞美也是一样,孩子干啥都夸,“你好聪明”“你太棒了”“你是全世界最厉害的”……这样浸泡在赞美声里的孩子肯定也受不了打击和否定。
鼓励教育是必要的,但也要有方法,不是语气浮夸、见啥夸啥。浮夸的赞美为孩子提供的是一个虚假的个人镜像和虚假的生存图景,让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困苦。一旦走出家长给他构建的充满赞美的圈子,孩子就会受到莫大的挫折,而这会让他变得玻璃心。
还有就是过高的期待。孩子小时候,父母总是难以接受他的平凡,总觉着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当评判标准不一样,心理预期也会不一样。父母按天才的标准要求孩子,过高的期待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焦虑,从此,一点点否定都会让孩子压力倍增,觉着对不起父母。为了逃避否定,孩子自然就不愿意去挑战有难度的事情了。
说了这么多,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01 爱无条件,但有原则
我们当然要爱自己的孩子,却不等于要毫无原则地去满足孩子。
遇见想做又不能做的事儿,反抗、抵触是人之常情,但被拒绝过的孩子不会感到难以接受,因为他早就知道,什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家里为所欲为的孩子内心不会强大,反而会充满不安。相反,知道边界和底线在哪里的孩子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才会有底气。
02 鼓励孩子,而不是浮夸地表扬
鼓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但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把鼓励当作给孩子的意外之喜,而不是随时随地给予泛泛的夸奖。
父母要表扬具体的东西,描述你所看见的,尤其是孩子努力的过程,好让他拥有成长型思维;要发自内心去夸奖,描述你的感受,而不为夸而夸;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准备总结为一个词,夸到点子上,而不是泛泛地说几句“真棒”“真优秀”“真聪明”。
一汀老师的《妈妈一定有办法》一书对此给予了具体的解释。她说,在对孩子进行夸奖时,要尽量细致地描述你所看见的,因为孩子希望通过你的具体叙述确认自己所做的事。
有针对性的夸奖比笼统的夸奖更有效,因为这可以让孩子更准确地认识到自己到底哪里做得好,从而有更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愉快的心情可以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让他有兴趣、有意愿把好的行为持续下去。
一汀老师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两个小孩在一起玩,一个不小心摔倒了,另一个赶紧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帮他拍打干净身上的土。这时,妈妈就应表扬得具体一些:“你把小朋友扶起来,做得真好,妈妈为你感到骄傲。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就要像这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这种更具体的表扬方法,既赞赏了孩子,又培养了孩子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孩子以后再遇到同样的情况,也就更容易做出恰当的选择。
这种夸奖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心的,也就是说,家长要真的能体会孩子行为中优秀的地方。敷衍地为夸而夸,孩子敏感的心是可以感受到的,这个时候,“夸奖”不仅不会激发孩子更加努力的决心,反而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同时,夸奖的时候,家长可以有意使用一些概括性的词汇。0~6岁正是词汇量积累突飞猛进的阶段,孩子对新鲜的词汇有浓郁的兴趣,把具体的行为概括为一个词,孩子可以明确一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同时把这个词记得很牢固,这种正面的行为也得到了强化。
比如:“你能坚持一星期都不迟到,这就叫作懂纪律。”“能自己穿好衣服和鞋子,这就叫作自立。”“你主动把摔倒的小朋友扶起来,这就叫作友善。”“说到做到,你这样做就是负责任。”“把痰吐到纸巾上,再扔进垃圾桶,你真的很懂文明。”
家长还要认识到,夸奖是为了让孩子实现个人进步,是帮助孩子得到自我成长,而不是为了用孩子的优秀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攀比心。
为了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有些父母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把别人家的孩子定为学习目标,甚至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相比。实际上这种行为不仅不会起到鞭策作用,反而会让孩子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把孩子自发寻求进步的心理变成为了讨好大人、获得大人的夸奖而努力,自卑的性格、讨好型人格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养成了。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家长要欣赏孩子的优点,从孩子的行为中寻找值得夸奖的地方,不要因为他比别人好就格外夸奖他,更不要因为他哪里比不上别人就批评他。
当然,想让夸奖有效果,适当只是一方面,还要及时。
科学家发现,常受到赞美的孩子比常受到责备的孩子聪明,因为赞美中含有创造性的元素。父母适时对孩子的表现给予赞扬,告诉孩子你因他的成绩而自豪,这将是对孩子极大的鼓舞,能促使孩子乘势而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所以,当孩子达到某个既定目标,即便是取得了很小的进步时,父母也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把这种赞扬和肯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赏识,从而更加变得自信。
人天生喜欢赞扬,不喜欢批评,孩子也不例外。赞赏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父母赞赏孩子,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爱和肯定,更是为了孩子从小就能建立自尊和自信。
然而,表扬并不等于给予物质奖励,更不是孩子取得的成绩越大,就给他越多的奖励。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出于内在动力做出某种好行为,这就需要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让他获得成就感。如果在这个时候给孩子外在奖励,会破坏他的内驱力,让他变得越来越被动。
如果孩子的成绩一有进步,妈妈就奖励他一个礼物,那么在之后的学习中,孩子就会变得为了礼物而努力,学习本身的乐趣、成绩提高带给他的成就感会大大减少。
总结一下,我们在表扬孩子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①表扬第一次。孩子的第一次勇于尝试最需要肯定,无论结果如何,都要认可孩子的勇气,孩子就会勇于挑战。
②赞赏要及时。只要孩子出现了良好行为,有任何微小的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可以使这些行为得到强化,从而变成一种好习惯。
③夸奖要具体。要表扬孩子具体的行为,而不是泛泛地夸奖“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不利于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建立。
④表扬重精神。不要用物质奖励破坏孩子的内驱力,精神层面的表扬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从而更加自信,更有动力去做得更好。
⑤表扬重过程。多表扬孩子付出努力的过程,让他知道通过努力能取得好的结果。
⑥从多角度赞美孩子。可以从思维能力、社交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以及功课好等各个方面提升孩子的自我认同,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⑦鼓励孩子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或者小伙伴之间互相评价彼此的行为,使得赞赏并不总是来自权威人士。
03 了解孩子,不要期待过高
不过高期待是要了解孩子的长处与短处,帮助孩子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扬长避短,尽力引导。不要揠苗助长,才好静待花开。
04 该放手则放手,允许孩子犯错
作为父母,我们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恨不得自己走过的弯路、入过的坑统统让孩子避过,为他铺就一条平坦而又光明的大道。但我们都知道,这只能是想想而已,毕竟生活不可操控,而孩子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允许孩子试错,没有比试探和出错更加有效的成长路径了。在试错的过程中,孩子不断调整、不断纠错,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增进自信的过程。
经历过试错、调整的孩子,心会足够坚韧,也有成长型思维,哪里有机会去玻璃心?
玻璃心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经历挫折,而是提升心理坚韧力。
避免了玻璃心,爱哭的问题要怎么办呢?
我觉得,只要孩子内心坚韧,就算哭也依然能够咬牙奋斗,那哭一哭就没什么问题。哭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只是一种情绪的释放而已。
若你实在觉得哭不好,那不妨试试下面这个办法。
在孩子哭过闹过停下之后,很多家长就认为这件事过去了,然而实际上,在孩子情绪平复后,我们最应该带着孩子一起反思一下。
比如,让孩子整理玩具,孩子哭着说不会整理,却在你的要求下边哭边整理,还整理得挺好,这时我们就可以抱着孩子,带他回想一下:“玩具是被宝宝哭到归位的,还是宝宝自己动手收拾好的?是哭解决了问题,还是宝宝的能力解决了问题?”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明白哭没有用,从而减少遇事便哭的“条件反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趁机表扬一些孩子收拾东西时的细节,帮助他强化这种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