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两件我印象比较深的事儿。
这段时间我在搬办公室,因为和搬家公司约好9点开始,所以我在前一天晚上加班到凌晨1点多,提前完成了工作,想着应该能赶得上中午跟涵涵一起吃饭,结果搬家公司的人在我的一再催促下还是11点才到。
没办法,我只好12点40分的时候给老人打电话问涵涵吃饭没。奶奶说:“还没吃,她不想吃我做的饭,我问她想吃啥我去买,她说不饿。”
我说:“妈,她还有一小时就要到校了,不管啥给她先弄点吃。”
过了十几分钟,我再问情况,奶奶说爷爷去买了,还没回来。我让奶奶把电话给涵涵,然后对她说:“你看,妈妈今天一个人搬家,下午还要接着上班,顾不上你。你好好吃饭,不管爷爷给你买啥回来都要吃点,你照顾好自己就是帮妈妈的忙了。我们家宝宝现在都上二年级了,是个大孩子了,妈妈相信你能照顾好自己。”涵涵爽快地答应了。
好不容易等着工人师傅把那边的东西拉过来了,他们说要先去吃饭再搬东西,我便趁这个空隙赶紧骑车去奶奶家看涵涵。到的时候她正在啃烧饼,里面夹了一个鸡蛋,饼已经吃掉了三分之一。
涵涵对我说:“妈妈,这个饼很硬,我能不能少吃一些?”
我回答她:“你把里面的鸡蛋吃掉,饼就可以不吃了,妈妈带你到小区门口再买点其他东西吃。”
还有一次,学校要开家长会,于是放学后我先把涵涵送到了爷爷奶奶家。开完家长会我去接她的时候,发现她在玩马蜂,说是爷爷给捉来放在瓶子里的,她正在观察。
其实,看到那个情景,我心里的火已经在噌噌地往上蹿了。涵涵已经上二年级了,而且看过关于马蜂的科普书,知道马蜂是有毒的,为什么还要玩马蜂呢?可是我想到了正面语言的力量,并没有直接训斥她,而是在出了爷爷奶奶家后对她说:“妈妈知道你对马蜂好奇,你能给我讲讲你所了解的马蜂吗?”
涵涵开开心心给我科普马蜂:长得像蜜蜂,长翅膀,黑黄条纹,有毒,蜇人很疼。一番循循善诱后,她自己对我说,下次不玩这么危险的东西了。
后来我给姥姥打电话说起这事,姥姥说,你直接告诉孩子的爷爷奶奶,不能让孩子玩马蜂,不就行了?我说:“涵涵七八个月的时候奶奶让她玩花椒、大料,6岁多的时候爷爷在护城河边跟她开玩笑,说要把她扔下去,这些情景都是我想不到会发生的。即便今天我和他们说不要给孩子玩马蜂,可预料不到爷爷奶奶下次会给涵涵玩什么呀。”
姥姥又说,涵涵已经大了,你可以直接跟她说不能玩。我说:“可涵涵会不理解为什么不让她玩,或者下次可能还会再去玩相似的有危险的东西。只有她自己明白了原因,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
就像上面故事里一样,我一直在尝试对涵涵说正面的语言,效果出奇地好。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也是想说明正面语言的作用:它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胜任某件事,从而愿意这样去做。
如果我劈头盖脸地指责涵涵不好好吃饭,她会心里有气,觉着不被理解,最后我和孩子都不开心,不吃饭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与其这样,倒不如用正面的语言和她商量,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了目标才好解决问题。
如果在玩马蜂事件中,我上来先批评涵涵一顿,她会觉得委屈,爷爷奶奶也不理解。不如通过引导,让她自己发现马蜂的危险,以后就算再遇到,她也会自己主动避开。
不过,并不是肯定句就是正面语言,所以使用正面语言也要注意表达方式。有时候你以为自己表达了正面的意思,孩子得到的可能仍旧是否定的信息。
怎样的语言才是正面的?我们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点:正面语言是清晰而具体地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
一次,爸爸看见涵涵脱下的袜子在鞋子里面,就说:“涵涵,以后袜子不能放鞋子里面,你这样弄,让人洗袜子的时候还得专门去你鞋子里找。”我正给涵涵梳头发,听到这句话,便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不错呢,我们涵涵知道袜子不能乱扔,所以放到了自己的鞋子里,下次要是能放到咱们专门放脏袜子的地方就更好啦!”
“袜子不能放在鞋子里”和“袜子要放在专门的地方”,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看似差不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却大不一样。
咱们做家长的有时会不由自主地说些负面的话,比如:“拿好啊,别掉了。”结果孩子手里的东西果然掉了。于是我们会继续数落:“看,我说什么来着,刚说别掉了,话都没说完就……”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成正面的语言,对孩子说:“拿稳了,慢慢走。”
“别”“不要”“不能”“不可以”,这些词的含义都是负面的,而大脑会自动过滤掉这些关于否定的字眼。
比如“别掉了”三个字,孩子理解它的意思,但会对“掉了”的印象更深刻。听到这句话,本身在动作上还不协调的孩子会紧张起来,心里一直想着“掉了”这件事,于是东西可能真就掉了。
当然,不是说孩子把东西弄掉一定是因为家长说了这句话,只不过,我们平时说的话对孩子性格的养成、自信心的培养都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要格外注意。
如果我们总是说负面的语言,给孩子的暗示就是:你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能力不行。相反,正面的鼓励教育却能让孩子往好的方向看,更积极主动,愿意去做得更好。
比如涵涵很喜欢数学,但数一张图里有多少个图形这类题,她每次都不愿意做。在她小的时候,我认为这没什么,大了就好了,可到大班了她还是不喜欢,我就开始觉得是日常的引导方式有问题了。
我想,可能是自己的几何思维很差,拿着笔在图上画来画去都不一定能数对,所以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这个好难。
那天正好爸爸在家,我就让他来教教我们。爸爸说了他的方法,涵涵很快就学会了,可以直接在作业本上写出答案。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我不是要让涵涵立马会做这类题,而是要让她从此不再怕这类题,不再认为这类题很难,自己就是做不对。
我说:“哎哟,看我这脑子,爸爸说的我没学会,涵涵能不能给妈妈讲一遍?”
涵涵根据爸爸的数法数了一遍,我及时给予鼓励。
在做下一道题的时候,她数了一遍,爸爸说:“错啦!错啦!”你看这“猪队友”,说过多少次要用正面语言,他就是记不住。还好涵涵再接再厉又数了一次,这次对了。
这样连续做了几道题后,我就坐到后面歇着去了。等涵涵把一整页都做完,小脸上挂着笑容,张开双臂,走向坐在沙发上的我,我立马抱住她狠狠地表扬了一番。当然,表扬的时候不能全是空话,还要包含细节:“妈妈看见其中一道题爸爸都数错了,是你提醒了他。涵涵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进步好大呀!”
求完表扬,涵涵又坐回去准备做下一页。我说:“只能再做一页,咱们该睡觉啦!”
从见到这类题就跳过到现在兴趣满满,这就是正面语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