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有下面这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吗?
电梯非得自己按,不然就要重新来一遍;喝水非得妈妈倒,不然就哭闹着不喝;睡前洗澡、喝奶、刷牙、讲故事,一个环节都不能遗漏,不然就不睡……
这可不是孩子故意在跟咱们作对,而是“执拗敏感期”到了。
什么是“执拗敏感期”?
一般而言,从两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常常会不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指令,变得非常固执己见,有时候甚至出现反抗的情况。其实,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执拗敏感期”。
儿童应用心理学专家徐小东在《儿童敏感期成长绘本:米吉和米粒的一天》引言部分写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有一组研究数据:如果把一个人17岁时的智能作为100%,那么1岁时的智能发展完成20%,4岁时达到50%,8岁时就完成了80%,到13岁将达到92%。
孩子小时候的智能发展迅速,要在8岁时完成智能发展的80%,就需要让孩子在人生最初的几年中快速进入各个能力的敏感期,从而促进其自身各项能力的快速发展。
敏感期也叫关键期,指儿童某一时期会在某些能力或心理方面表现出特别的敏感。它对爸爸妈妈的实际意义是提醒我们:孩子具备了发展某种能力的脑基础,而且在一个时间段内有高度的兴趣和积极性,只要有机会给他尝试,他很快就能掌握、学会,并发展和构建自身的能力体系。同时,他还会积极地将这种本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常常使家长感到麻烦和困惑的敏感期,表面看是孩子捣蛋、搞破坏或“找事儿”,其内在是促进孩子去学习、尝试和发展。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面对孩子在执拗敏感期做出的行为,也许就没有那么窝火了。
不过,了解和调整心态是一方面,面对执拗敏感期内孩子的种种表现,例如喜欢想当然地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或者被拒绝后就烦躁不安、奋力反抗、大哭大闹、难以平息,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01 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直接告诉他应该怎样做
儿童应用心理学专家徐小东曾说过,孩子说“不”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孩子通过说“不”来表明“我”和“你”是不同的个体,这是孩子证明“自我”存在的方法。但是,执拗并不单单以“不”的方式出现,它的本质是孩子自我意志的成长,希望能得到尊重,获得属于自己的权利,并按照自己的主张行事。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情况——除了自身能力与意志的发展外,执拗也体现为对压制与否定的反抗。
一些父母、长辈在与孩子交流时存在习惯性否定,一说话就要用“不对”“不是”“不行”“不可以”之类的否定词,比如:
奶奶在包饺子,孩子好奇地拿着面团学,奶奶立刻说:“你不会,别捣乱,弄得一身面粉,快走开。”
孩子高兴地给爸爸看她画的房子,爸爸却说:“你这画的根本不是房子,没有这样的房子。”
孩子自己穿好了鞋子,很兴奋地求夸奖,妈妈看到他把鞋穿反了,就说:“你这鞋子穿反了,快换一下。”
诸如此类。
成人觉得这样的否定没关系,是在为孩子好,可孩子却会觉得自己被全盘否定,没有得到尊重和认可,这样一来,他肯定要奋起反抗。
不说否定词,又该怎么和孩子沟通呢?在《儿童敏感期成长绘本:米吉和米粒的一天》这本绘本里,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当妹妹米粒说不要刷牙时,米吉没有说:“不行,必须刷!”也没有讲关于保护牙齿的大道理,而是用有趣的语言吸引米粒一起玩。当米粒不想喝牛奶,不想吃面包时,米吉没有坚决反对,或者讲大道理,而是依然温柔地引导米粒乖乖配合。面对出去玩却不想穿外套的米粒,米吉也能轻松搞定。
想想看,如果是我们面对这些情况,是不是早就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开始对他发火了?
火发完,我们看着孩子抽泣的小脸,心里总是止不住地后悔。既然这样,下一次试试看,不要急于否定孩子,而是直接告诉孩子该怎样做吧。
02 冷静,且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一位叫“甜甜”的读者曾向我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周末,儿子把我看的书翻了出来,里面有一页纸是绿色的,他非要在上面画画。我说这是书,不能画,画得乱七八糟别人还怎么看?他就是不干,闹着要画,怎么解释都不行。
我放弃了说服,由着他哭一下,释放情绪。过后我问他,你为什么非要画?他跟我说,妈妈,那一页是绿色的,没有字,所以想画。我就问他,你想在彩色的纸上画画,是吗?他说是的,于是我第二天就买了几张彩色的纸让他画。
甜甜说,她当时根本不知道那一页是没有字的,只想着孩子要在书上乱画,就要阻止他。
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并非就是想跟大人作对,他们执拗,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才不会想自己的需求是不是合理。如果此时我们用暴力、吼叫、压制等方式处理,那么结果只会双方都不开心,让孩子产生“爸爸妈妈不爱我”的想法,最终引起家庭里的权力之争。
幸好甜甜是被丰富育儿知识“武装”起来的妈妈,她没有一味否定,更没有吼孩子,而是冷静下来,先让孩子释放情绪,再去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理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孩子执拗时,我们首先要冷静,不能被怒气冲昏头脑,不然就错失了了解孩子真实想法的机会。
03 终极应对措施
如果我们没有被怒火包围,就可以采取下面这个解决办法:
第一步,转移注意力;
第二步,适当安抚;
第三步,道理引导。
6岁前,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是听不进去道理的,所以我们可以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走出“坏情绪”。
有一次,涵涵爸爸给涵涵讲故事,讲着讲着两人竟吵起来了。原来是爸爸身上有只蚊子,涵涵看见后就拿起小喷壶给蚊子喷水,爸爸不愿意,两人就起了争执。
涵涵的委屈在于,我在帮你灭蚊子呢,你不仅不领情,还凶我。
爸爸的纠结在于,我都说了不要拿喷壶往我身上喷水,你怎么还喷?
我赶紧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说:“你们刚才讲的什么故事呀?竟然有蛇?”
涵涵回答完,还是委屈地哭了。我抱抱她,轻抚她的背,说:“妈妈知道你是怕蚊子叮爸爸,在保护爸爸对不对?”涵涵找到了知己,“哇”的一声就哭了。等她稍微平息下来,我才接着引导她:“如果老奶奶不想过马路,小朋友硬是扶着老奶奶要帮她过马路,你说老奶奶是不是很不情愿?同样地,爸爸一向不怕蚊子叮,可是他却不喜欢小喷壶里的水,所以我们要尊重他,对不对?”涵涵听进去了,点了点头。
除了言语,在安抚孩子情绪的时候,我们最好能用上肢体语言,比如抚摸、拥抱,这样效果会更好。
04 态度要坚决,方式要温和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孩子哭闹着要这样或者要那样时,我们该怎么办?自从他学会了说话并能以此方式索要物件后,假如他依旧要用哭闹来达成目的,那么无论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一物件,还是想以此来要挟别人,让别人不敢不给,我们都应该干脆地拒绝。”
爸爸妈妈理解孩子执拗背后的情绪和行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毫无原则地支持他,允许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执拗。
比如,当孩子打扰到他人,影响公共秩序时,就不能为了所谓的敏感期放任孩子。还有,当孩子以哭闹为武器要挟家长,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时,也不能鼓励这种行为。
不过,在拒绝孩子的不当要求时,我们的态度要坚决,方式却要温和,这样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又能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能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
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要制止;做得好了,我们也要及时表扬,强化孩子的好行为。如果孩子用哭闹方式达到目的的次数少了,或者孩子开始用其他方式提需求,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
最后,我想用徐小东老师的一段话结束此篇:
敏感期告诉我们,家庭生活、孩子养育并不是一个较劲儿的过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在各个时期的特点,硬要“做规矩”,与孩子拧着来,那家里可能常常都是“冲突与战争”的场面,最终不是家长把孩子拧歪了,就是家长被孩子气歪了。
试着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