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言
作者首先在“绪言”中回顾了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对魏晋清谈所做的研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而本书之作,则是弥补这些缺陷的一个努力。
上篇 清谈的名义、形式及其内容
第一章 清谈名义考辨
此章讨论“清谈”一词的原义与今义之起源及其演变,指出把魏晋谈玄之风称为清谈其实是后世学者的误用,若不考虑约定俗成的原则,“魏晋清谈”实应正名为“魏晋清言”。作者同时指出现在为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初期清谈与清议可以互称”“清谈开始以人物批评为主,晋以后则专指玄虚之谈”“清谈从清议的互称转变为玄谈,就是玄学形成的过程”等论点都是值得商榷的。在第一章的最后一节,作者尝试为魏晋清谈下一个现代定义,使我们对魏晋清谈的研究与讨论有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科学基础,而不至各言所是,互不交集。
在第一章的附录“‘清议’词义考”中,作者讨论了“清议”一词的起源,指出以清议指汉末议论朝政之风也是后世学者的误用。这种误用对研究清谈与清议的关系、清谈的起源等问题也起了某种误导的作用。
第二章 参与清谈的形式
此章讨论魏晋清谈在形式方面的特征和要素。这是清谈研究中最困难的部分,因为记载最少,也很少有前人的研究可资凭借。作者在这一章里利用《世说新语》里的材料,尝试从参与方式、程序、术语、准备、理想境界、游戏与社交色彩等方面来勾画出魏晋清谈在形式方面的大致轮廓,指出清谈虽不是很严肃的学术活动,但也绝非如一般所想象的那样轻松与随便。
第三章 清谈的内容
此章讨论清谈的内容或说清谈的主题。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这些主题做了新的分类与整理,使读者对魏晋清谈所涉及的内容有清楚而正确的了解。作者指出,魏晋清谈固然以“三玄”为主要谈资,但它决不仅限于“三玄”。在清谈中,当时的学者对儒、道、名、佛各家的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研究、讨论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许多有理论价值的新的哲学命题,显示他们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下篇 清谈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
第四章 清谈的兴起与成形
此章叙述魏晋清谈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作者指出,魏晋清谈起源于东汉末太学里的“游谈”之风,而非如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起源于汉末的人物批评或议论时政(即所谓“清议”)。“游谈”的内容虽然也有人物批评与议论时政的部分,但其中讨论学理的成分才是后来清谈的主要源头。魏晋清谈的成形在太和初,关键人物是荀粲;它在正始年间形成第一个**,领袖人物是何晏与王弼。王弼的作用尤其重要,作者从十个方面分析了他答裴徽关于孔、老对“无”的不同态度那段话,认为可视作整个魏晋玄学的思想策略与总纲领。以王、何为代表的“正始之音”成为后世清谈的典范。
第五章 清谈的将绝而复兴
此章叙述魏末至西晋的清谈。作者指出,竹林七贤只是清谈中的变调,并非典型。竹林之后,庄学特别发达起来,而清谈与**合流之风亦由此肇端。清谈在西晋初年几乎歇绝,太康后经由乐广而复兴,在元康年间达到它的第二个**,王衍、裴、郭象等是其代表人物。
第六章 清谈的重振与衰落
此章叙述清谈在东晋及南朝的发展。作者指出清谈在西晋末与东晋初因中原祸乱又经历一次低谷而至咸康永和间却又达到第三个**。在东西晋的清谈传统之间起承续作用的人物是王导,代表东晋清谈最高成就的则是殷浩、孙盛、支遁等人。作者同时指出,名僧之加入谈坐和佛理之进入清谈是东晋清谈的一大特色,也是整个清谈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学术影响甚大。清谈至东晋太和以后渐趋式微,南朝虽然还有清谈,但已是强弩之末,没有什么生命力了。
余 论
作者最后在“余论”中指出研究魏晋清谈对研究魏晋学术及整个中国学术的重要意义。历来对魏晋清谈的忽视盖来源于一种由来已久的误解,即所谓“清谈误国”。作者在检讨“清谈误国”论后提出:政治的归政治,学术的归学术,现在是恢复魏晋清谈之本来面目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应有地位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