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为“传神”(1 / 1)

中国绘画注重神韵的表现。作为“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的命题。

关于绘画,曾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画家,在寺庙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是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如果画上了眼睛,龙就会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诞,就让画家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突然间电闪雷鸣,这条龙乘云飞上了天。这是成语“画龙点睛”的典故,用来比喻说话或写作时在关键地方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这个小故事虽然是关于张僧繇的,但是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的主张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博学多才,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著名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就是顾恺之的作品,现存摹本分别在故宫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馆收藏。

据《世说新语》中记载,顾恺之画人物画,几年都不点眼睛,人们问他原因,他说:“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指眼睛,也就是说,人物画的传神之处主要在于眼睛,这一点与画龙点睛的意思是相同的。

由此可以看出,顾恺之认为画人物画想要传神,不应该着眼于形体,而应着眼于人体的某个关键部位,眼睛或者某一典型特征,只有抓住所画之人的典型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目的。而四体之形对于传神并不重要。“形”是要为表现“神”而服务的,画家把人物形体中不具有特殊性,不能表现“神”的东西弱化,甚至淘汰,把能表现“神”的东西留下并强化,就能较为突出地表现人物的“神”。

“神”是指一个人的风神,也就是个性、气质和生活情调。魏晋时期,人们在思想上出现了回归老庄的倾向,崇尚自由与个性,不拘于礼法,任情放达,因此在评价某个人时,往往忽略他的外表,而注重对其内在的生活情调和个性的品评,也就是对“神”的把握。它不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而是指内在风韵、气质和个性。例如“有识具”是裴叔则最重要的特点,是他独特气质和个性的表现,所以画家在画他时就应注重对这一特征的表现。

表现一个人的“神”,除了用他本身的特征来表现,顾恺之还提出了另一个方法,就是用周围的环境来衬托人物的个性特点。要想表现一个人的风神、神韵,首先要能发现并准确地捕捉这一特点。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顾恺之又提出了“迁想妙得”的命题。“迁想”就是将创作主体的情感与思想迁移到对象身上,发挥艺术想象和创造性;“妙得”即巧妙地得到了这个人的“神”,也就是发现了这个人的风姿特色。这样就能准确地把握对象的“神”,并传神地表现出来。

“传神写照”与“迁想妙得”的命题在以后的美学发展中影响很大。历代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吸收并发展了这些思想,也运用这些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

“画圣”是谁

“画圣”吴道子是唐代人,出身贫苦,早年游历四川、山东等地,习练山水画,后在洛阳开始专心研究、绘制各种寺观中的壁画。当时佛教兴盛,洛阳寺观中往来的名人秀士、达官贵人很多,吴道子的才华很快就传扬开来。于是唐玄宗招他入宫作画,他也因此有机会随皇帝巡游各地,不仅可以看到各种奇观美景,还可以看到各种绘画艺术,技艺精进。

吴道子在洛阳期间结识了将军裴旻,裴旻剑术号称“天下一绝”。当时裴旻在天宫寺为自己故去的父母祈福,花重金请吴道子为自己的父母作壁画。吴道子奉还重金,说:“我对裴将军的剑术倾心已久,如能为我舞剑一曲,不但足为报酬,而且助我壮气挥毫。”裴旻听后,不仅欣然从命,而且请来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旭在天宫寺的另一影壁上题字。当日,天宫寺观者如堵,人们在看了三人的表演后誉为“天下三绝”。吴道子的艺术声望在这一天达到了他人生的顶峰,这件事情也被当作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而千古传颂!

吴道子以画人物画成就最高,据说他最著名的人物画是《地狱变相图》,画中画的是杀生者在地狱中受尽各种惩罚的情景,画得活灵活现,以至于吓得好多屠夫改行。吴道子卓越的绘画成就,使他在中国古代画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唐代人公认他是“国朝第一”,宋代以后他便独擅“画圣”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