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是苏联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出生在顿河岸边的一个哥萨克农庄,以写作顿河哥萨克的生活和历史而闻名于世。
哥萨克原意为“自由的人”“勇敢的人”,他们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内部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游牧人群。这个游牧人群形成于15世纪至17世纪,指不堪忍受地主和沙皇压迫,从俄罗斯内地逃到顿河草原落户的农奴及其后代。哥萨克生活在东欧大草原,骁勇善战,尤其以骑术著称。
肖洛霍夫的父亲喜爱读书,并收藏了许多文艺书籍,这培养了肖洛霍夫对文学的兴趣。从童年起,肖洛霍夫就受到顿河人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他的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顿河,对顿河的熟悉和热爱,使得他日后创作了许多以顿河为背景的故事。
18岁时,肖洛霍夫开始在地方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写的都是他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难忘之事。1926年,他将发表的短篇小说结成两个集子出版:《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顿河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它以或悲或喜的基调,描写了俄国激烈的阶级斗争。从中除了可见肖洛霍夫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还可见他善于运用幽默手法,同时具备写作悲剧和喜剧的文学才华。后来,他正是以这种多样化的风格,写作了宏伟的悲剧《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起笔于1926年,完成于1940年,共4卷。小说以主人公葛利高里曲折的生活道路和他一家在动**年代的巨大变迁为中心线索,反映了1912年至1922年间哥萨克经历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战前哥萨克的和平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顿河地区的国内战争和战后生活。
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个地地道道的哥萨克,他英勇豪放,秉性正直善良,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同时,他又是性格极其复杂的人物。十月革命时,葛利高里因为政治上的幼稚思想,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支持资产阶级政治派转向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思想动摇。而后,当苏维埃政权枪杀敌军俘虏,即将取得最终胜利时,他又看到了阶级斗争中的丑恶。他觉得眼前的世界是“沸腾着仇恨的”“难以理解的”,他一心只想逃离,最终“在顿河建立苏维埃政权斗争的最**里离开了所在的队伍”。之后,他又经历了从反革命到进入红军队伍,被判反革命罪,为逃避惩罚而堕入佛明匪帮,脱离匪帮回归苏维埃政权的一系列坎坷。
葛利高里的曲折命运使他的形象丰富而具有内涵。他复杂、豪爽、英勇的个性乃至他成长过程中所有错与对的选择,以及他探寻真理的坚定,最后痛苦、绝望地回归,综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征服读者的人格魅力。正是通过这么一个小人物,肖洛霍夫将《静静的顿河》的表达意义扩大了。与此前同样描写过哥萨克生活的普希金(《上尉的女儿》《普加乔夫起义史》)和托尔斯泰(《哥萨克》)相比,这部作品最广泛、最深刻、最感人地表现了哥萨克的历史命运。它写了历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时间跨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堪称哥萨克社会历史上的一面镜子。小说中表现出的对真理的寻求精神、对人的命运与选择的关系的剖析,更具有世界文学的风范。
《静静的顿河》以哥萨克古歌开篇——这首哥萨克古歌以浑浊的水和跳跃的鱼儿分别暗示顿河的过往和曾经,它是整部小说的内容概括,也是葛利高里不幸命运的预示。这种诗意的基调始终贯穿着全书,使得这部现实主义小说既具有历史的宏大特性,又具有史诗般的艺术美。肖洛霍夫以独特的史诗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艺术角度,开创了苏联叙事悲剧的艺术先河,他因此在1965年获得瑞典文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