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后期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从24岁开始创作,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在写作。他的创作生涯长达60年,是俄国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他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及《复活》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这三部作品至今仍然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作。
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一个贵族庄园,父亲是一个伯爵。1844年,他进入大学。由于对学校教育不满,他重返故乡,因此他的大半生都是在自家庄园里度过的。他最初发表的作品以带有自传性质的居多,处女作《童年》及后来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他的自传三部曲。1862年,托尔斯泰与18岁的沙皇御医的女儿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托尔斯塔娅结婚。得益于妻子对庄园的有效打理,托尔斯泰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创作。第二年,他开始写作《战争与和平》。1869年,他完成了整部作品。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它以俄国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以包尔康斯基、别竺豪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纪事为线索,描写了1805年至1820年间的俄国重大历史事件。这部作品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宏大的结构和严整的布局。它描绘了559个人物,人物身份上自皇帝大臣,下至商人农民,场面浩大,事物繁多。作者还不吝笔墨,将他们塑造成性格迥异而又有血有肉的形象,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此外,他又通过描写战争中前方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百姓、上层与底层的关联,将“战争与和平”这一关系主体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这部小说不仅规模宏大,而且以创新的对比方法来刻画人物,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战争与和平》问世之时,俄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中。托尔斯泰目睹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恐怖现象,思想也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在他之后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体现了出来。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于1873到1877年间创作的作品,它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通过描写两对恋人的感情发展,将俄国变革时期彼得堡上流社会的丑陋、沙皇政府官僚阶级的腐朽展现了出来。安娜所处的时代是俄国封建贵族阶级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处于激烈斗争中的时代,这时,国家的政权及社会舆论仍受贵族阶级掌控。安娜作为一个身份地位本就低下的女性,却有着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她的格格不入注定了她的爱情追求只能是个悲剧。同时,作者又以列文与吉提的结局,表达了他保留宗法制农村社会,以期避开资本主义道路,使得革命不必“流血”的这一主张。小说体现出的矛盾思想,是托尔斯泰现实中存在的思想斗争的反映。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它是一部以忏悔为主题的道德教诲小说。它对沙俄的法律、政府、监狱、贵族阶级,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进行了无情的抨击。玛丝洛娃蒙冤被告,只因为身份地位低下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她向枢密院上诉,枢密院不问是非曲直就驳回了她的上诉。通过这样的描写,托尔斯泰表达了自己对遭受不幸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暴露了沙皇专制政府的黑暗。
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的控诉和主张:“革命,不应该摧毁整栋大厦。”“不以暴力抗恶。”“爱仇敌,帮助敌人,为仇敌效劳。”……这种极具**的批判,一方面反映了托尔斯泰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然而,这并不妨碍托尔斯泰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或许可以说,正是这一思想主张,使得托尔斯泰在创作中更加细腻地去刻画人物,通过描写出他们的内心矛盾和感情变化来传达自己的心声。也因此,托尔斯泰的小说总是以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最有特色。他深入每个人物的内心,抓住他们感情变化的每个瞬间来展开故事,借此披露上流社会、统治阶级的无耻,喊出下层人民反抗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