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剑的海涅和普希金(1 / 1)

亨利希·海涅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诗人、文艺批评家和政治家,他最大的成就是将德国文学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因此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海涅中学时代就开始写诗,那时候德国文学还盛行浪漫主义,海涅的作品也都属于浪漫风格。30岁之前,海涅完全被浪漫主义熏陶。他的写作受拜伦的影响最深,以致他曾一度被称作“德国的拜伦”。从他1825年发表的第一部诗集《歌集》中可以看出这个影响。这部作品收录了海涅早期的抒情诗,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歌集》的出版使得海涅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1829年,因身体健康需要,海涅去到了黑尔戈兰岛静养。在他静养期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他不顾有病在身,毅然前往巴黎。在巴黎,他结识了许多大作家和大艺术家,如巴尔扎克、大仲马、雨果、乔治·桑、肖邦等。此后,除了几次短暂的回国旅行,海涅的人生几乎都是在巴黎度过的。

丰富的人生经历开阔了海涅的视野,而广泛地与不同体系的文学家、艺术家的接触,又使得他对文学、艺术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自1833年起,海涅不断地发表文学评论类及讲述德国哲学历史发展的文章。这些作品一开始是发表在法国的报纸上,稿费低廉。而德国相关文学审查机构将海涅归属于“青年德意志派”作家,禁止他的作品出版。海涅没有收入,只好接受法国政府的救济,他因此被国内反对他的人说成是“法国的走狗”。

处在法国和德国之间,海涅感到一种没有归属的尴尬。顶着这种尴尬,他曾在结婚两年后即1843年重返祖国。当重新踏上祖国的领土时,他既有对祖国山河之美的感叹,又有对丑恶的社会现实的愤慨。这次返程,使他在心里产生了创作一部“新的诗歌”来激发祖国人民重建德国的念头。从德国回到巴黎后,他便开始了创作。创作过程中,他结识了同样流亡巴黎的马克思。1844年,海涅的长篇政治讽刺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完成。经马克思介绍,它发表在了由德国流亡者组织在巴黎办的《前进》报上。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表现了海涅在19世纪40年代的激进思想,以及他文学创作中鲜明的转变倾向。它以海涅1843年和1844年两次回国的见闻为写作题材,揭露了代表封建势力的德国反动政府的种种丑陋行为,讽刺了他们的虚伪、腐朽。长诗中,处处可见作者对德国种种不合理制度的讽刺和批判。

虽然这部长诗仍具有些许的浪漫特征——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来——但它的浪漫主义色彩更多是为了反衬现实。海涅将这两个明显不同的文学笔调结合起来,使得本来很枯燥的现实主义讽刺诗篇更具有了可读性。另外,他在文中运用幽默的调侃,以及全诗采用带有故事情节的游记结构,也使得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更加明显。可以说,《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开创了德国新诗派即现实主义诗派,它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佳作之一。

几乎与海涅同时代出生的另一位伟大诗人,是俄国的普希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少年时进入当地的贵族学校学习,接受了进步教师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观、文学观及政治观。学习期间,他加入学校的进步文学社团,结识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毕业后,在外交部任职的他又接触了一部分后来的十二月党人。所谓“十二月党人”,是指1825年12月领导武装起义,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俄国贵族革命家。受这些人的影响,普希金创作了一系列以自由为主题的诗作,这些诗歌后来被人们称为“政治抒情诗”。

此外,普希金还写了许多影射沙皇及其宠臣的讽刺短诗。普希金创作的涉及政治的诗歌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认为他威胁社会稳定,于是以派遣为名将他流放到了南方。

在南方的4年期间,普希金沉醉于大自然的雄奇壮丽的美景,心中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更加强烈。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量的抒情诗及多部长诗,这些作品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

1824年,普希金的一封私人信件被沙皇秘密警察截获。信件中某些涉及无神论的观点再次惹怒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于是对普希金处以更严厉的惩罚。普希金被撤去公职,流放到了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那里,他依然拿起笔抗争,写下了著名的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部分章节及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有短短8句,原本是普希金写来赠给一位15岁女孩的。这位女孩的家人给普希金幽闭的生活带来了些许乐趣,他借诗歌勉励女孩在将来的人生中勇敢面对挫折,其实也代表了他对生活仍抱有憧憬,以及他具有的坚强乐观的精神。这首诗打破了诗歌不宜说理的传统,以平等随和的语气道出浅显易懂却又激励人心的道理。它的诗句清新流畅,作者的感情热烈深沉,犹如在真切地与读者交流。因此,这首诗常被后人们当作座右铭。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最能代表普希金诗歌成就的作品,它塑造了奥涅金这一“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出身优越,心怀崇高理想,对现实不满,然而却缺少行动,与世人格格不入。可以说,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一形象是在屠格涅夫发表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广为流传的,不过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奥涅金才是这一类人的“始祖”。

普希金一生只活了38年,他经历过两次流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沙皇政府的监督中度过。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他越来越无法容忍黑暗的沙皇统治及他们对自己的迫害。1837年,在他与妻子被人诬陷后,普希金提出与追求自己妻子的法国军官丹特士决斗。他在决斗中受重伤,两天后就去世了。

纵观普希金所有的诗歌,他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极其讲究语言的简洁和音韵美。他把俄罗斯的通俗语言运用到诗歌中,以精练、流畅的高要求创造出了可以作为典范的俄罗斯文学语句。

以《叶甫盖尼·奥涅金》来说,它最大的艺术特色就在于结合了诗和散文的特点,将浓郁的抒情性和自由的叙事风格完美地呈现出来。普希金对人物个性的塑造、环境的描写及心理的刻画,都达到了当时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水平。最重要的是,这部作品没有了普希金以往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去写。相比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者巴尔扎克、狄更斯等,普希金创作中体现出的语言运用能力及讲叙故事的手段,毫不逊色。普希金因此被认为是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高尔基则赞誉他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又有人称他是“俄国文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