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的莎士比亚(1 / 1)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前期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领袖,出生于1802年。雨果生活的年代正处在法国社会变革的时期,他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所有的重大事件。他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写作了诸多同时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伟大著作。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合计79卷之多。在雨果的所有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讲述了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一个故事,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然而,它说的却是现实的问题。雨果以强烈对比的写作手法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等美好品质。小说充分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具有雨果自身风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奠定了雨果作为世界著名小说家的地位。

《悲惨世界》是雨果自1831年发表《巴黎圣母院》后,相隔31年再发表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雨果对社会问题思考的结晶,从构思到完成,它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巴黎圣母院》发表后,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雨果遭到迫害,开始了将近20年的流亡生涯。

开始流亡后,雨果目睹社会底层人民各种受苦受难的生活状况,不断积累了写作资料,《悲惨世界》的整体框架由此开始形成。1841年,雨果为自己起草了这样一个故事的梗概:“一个圣人,一个男子,一个女子,和一个娃娃的故事。”由此策划了《悲惨世界》的4个主要人物:米里哀主教、冉·阿让、芳汀、柯赛特。

《悲惨世界》内容丰富深广,对法国的历史、文化、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等都有涉及。它是雨果篇幅最长的小说,也是花费他精力最多的作品。小说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描写对象,表达了雨果为这些穷人鸣不平的主旨。他在序言中说:“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是本世纪(19世纪)的三个问题。只要这三个问题还得不到解决,这世界上就还有愚昧和困苦。这种现象存在于世界上一天,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悲惨世界》以深邃的人文主义理想道义,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有人认为,在19世纪文学中,只有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可与之媲美。

雨果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他既是一位诗人、小说家,也是一名政治活动家。他始终秉持人道主义,以反对暴力、反对“恶”的思想创作。他的作品不仅达到了法国浪漫文学的巅峰,也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作家的最高成就。雨果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