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3D”的毕加索(1 / 1)

立体主义创始于法国,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前卫的艺术流派。它的创始人是乔治·布拉克与巴勃罗·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名称来源与野兽主义一样具有偶然性。1908年,乔治·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埃斯塔克的房子》,评论家路易·活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还原了……成为立方体。”由此,立体主义诞生了。

立体主义善于破坏和分解物象,然后用几何形式加以排列组合,形成破碎分离的画面。有时,他们会把几种物体的不同方面组合在一个画面上,拒绝传统上的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把三维空间归纳成二维空间的画面,而是用多种切面,营造出四维空间的效果。这种创作方法主要依靠理性认识与思维意识,绝不是视觉经验和感性认知可以达到的。立体主义的出现主要受到现代科学和机械学的影响,非洲的面具造型也启发了立体主义画家的创作灵感,虽然它存在的时间不算太长,但也对西方绘画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西方最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毕加索1881年生于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后来到法国进行创作。他青年时期受到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印象主义、唯美主义等,这些思潮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毕加索19岁来到巴黎,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起初用阴冷的蓝色调画贫苦大众,如病人、残疾人、老人,后来又用温暖的粉红色调描绘流浪艺人、演员、小丑等,画风倾向于印象派画家德加,两个创作时期分别被称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

1907年,毕加索对塞尚的画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尝试把物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用几何结构把它们重新组合,《亚威农少女》是其第一部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亚威农少女》以蓝色调为背景,让人想起美丽的田园风光。右边坐着的女人面部被分解成许多棱角,让人看后有种不适的感觉,其余四人的身体也呈“变异”的立体形状。自此,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长期霸占绘画领域的各种条条框框——协调、透视、古典、模仿——统统消失不见了,立体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在这之后,毕加索还创作了《弹曼陀铃的少女》《卡恩韦勒像》,这些作品都显示出画家更加成熟的立体主义画法。

从1915年开始,毕加索的画风逐渐转变,从综合性立体画法,过渡到新古典主义画法,作品气势宏伟,造型严谨。1937年,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上千名无辜的女性被杀害,小城变为一片废墟。毕加索是一位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画家,对德国纳粹党的残暴行为表示强烈的愤恨。受西班牙政府委托,他为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这部作品表现出德国军队轰炸时,居民惶恐不安、四处奔跑避难的情形。右边一名妇女高举双臂,仰天哀号,做着无力的挣扎。地面上妇女拼命地奔跑,还有一位妇女抱着死去的婴儿伤心欲绝。画面上还有代表黑暗势力的牛和代表人民的马,一个斗牛士倒在地上,四肢都已残缺不全。各种人物呐喊、狂奔,有的惧怕,有的绝望,有的悲痛,因战争而充满悲凉气氛的场面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被呈现在观众面前。画家仍沿用几何形状的排列组合,采用黑白灰三种暗色调,形象地表现了德国的暴行。

毕加索与和平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所在的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有一天,毕加索的邻居拿着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找到他,希望他画一幅鸽子的画,以纪念自己被法西斯杀害的孙子。毕加索听完,二话不说就画了一只飞翔的鸽子。后来,毕加索又为世界和平大会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从此,鸽子被公认为是和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