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1 / 1)

保罗·高更,法国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有名的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高更于1848年生于巴黎,早期为法国海军服务,23岁当上股票经纪人,收入不菲。家庭与事业双丰收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兴趣爱好,于是在35岁时辞去工作职务,一心钻研起绘画来。

由于母亲是南美洲土著,童年时代的高更就与异国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被民间原始艺术深深吸引,加之厌倦都市文明、想找个清静的地方逃避现实,因此抛弃了现代生活,不顾一切地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他的生活非常简单,还娶了当地人为妻。岛上妇女们的神奇服饰、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都给高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他深深感慨于人类与动植物的和谐共存。

高更早期的印象派手法此时发生很大转变,变为通过明亮轻快的色块表现协调统一的画面。他常通过高度的视角观察对象,使树木、房屋、土地不用相互交错就组成了一曲优美动听的“图画乐章”。高更采用平涂的用色方法,将自己的画法与印象派画法区分开来。他将黄、红、紫、绿等色块相互搭配,画面洁净而明快,即使没画太阳,也能产生一种阳光照射的感觉。

后来,高更因病回到法国,他对塔希提岛仍念念不忘,于1895年再次回到这里。由于殖民地政府腐败,高更朝思暮想的乐土早已不复存在,他只好移居到马贵斯岛。当时他遭受多重打击,一来画风不被理解,二来女儿突然去世,高更深感孤独,精神疲惫不堪,甚至产生了自杀的想法。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创作出重要的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这幅作品集合了高更作画的多种特点。画中毛利人半**身体,肤色金黄,姿态淳朴自然。为了达到神秘的思想境界,他为作品起了一个独特的标题,深刻突出了其主题。

画面右边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中间是一个全身舒展的青年人,在采摘着果实,左边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生命之路似乎马上就要到达尽头。右边主题为“我们从何处来?”,两个年轻的姑娘正在深思。有的人在劳动,有的人在吃饭,还有的人在忙碌着什么,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生活着,存在着,但都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所在,于是引申出“我们是谁?”。远处有一尊举着双手的佛像,向人们宣讲来世今生——整幅画就是对人生的诠释。

高更用长达14米的巨大画幅把人们带到生命时空中,让人亲眼见证从生命降临到生命逝去的过程。高更在这幅画中寄予了复杂的情感,童年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都融入其中,他认为这部作品跟以往相比有一种精神上的超越——“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形式会把这幅画固定在阴郁的真实之中。”

《月亮与六便士》

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便是以高更的人生经历为原型创作的。

故事的主人公叫查尔斯,是个证券经纪人,每天过着银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日子很平淡,他的内心一直隐藏着画画的梦想。有一天,他突然被内心的声音召唤,舍弃了一切,去巴黎学画,结果弄得狼狈不堪,随后他去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他与当地的一位姑娘结婚生子,异国的风情、幸福的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画出了一系列杰作。可就在这时,他得了麻风病,双目失明,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用尽全部力量在木屋的墙壁上画下了一幅惊人巨作,随后死去……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名言。要月亮,还是六便士?每个人都面临这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