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家米勒(1 / 1)

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14年出生于法国的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明伶俐,对绘画艺术颇具天赋。在老师的影响与支持下,米勒立志学习绘画,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他18岁到瑟堡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23岁获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深造,并拜浪漫主义画派的德拉克罗瓦为师。学习期间,他还常去卢浮宫临摹米开朗琪罗、林布兰特等知名画家的作品。这些研究与临摹的过程,为其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6岁时,他的《肖像画》入选沙龙,自此他在巴黎正式开始了画家生涯。

那时的米勒在巴黎穷困潦倒,举步维艰,加之妻子去世的打击令他喘不过气。为改变生活现状,他用画换鞋穿、换床铺睡。一次,他来到巴比松,看到了田间劳动者的身影,多年隐藏的艺术梦想一下迸发出来。他创作了描绘农村风光的作品《簸谷者》,立刻在法国引起轰动。之后他便带着全家人定居巴比松,专心致志地创作以乡村为题材的作品,一直在这里终老。

这27年间,他创作出一系列以农民生活和劳动为主题的作品,如《拾穗者》、《播种者》、《晚钟》、《牧羊女》、《倚锄的人》等。这些作品中描绘的农民都皮肤黝黑,臂膀粗壮而结实,衣衫破旧不堪,弓着身子在烈日下辛勤劳动,这些是最真实普通的法国农民形象。

《播种者》是米勒极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这些劳动者看似与世无争,其实却反映出对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的一种抗争。画中的农民脚穿大靴子,在苍茫的田野上,每走一步就把种子撒入大地,就这样不停地重复播种,直到种子撒遍整个田野。画家托物言志,用播种象征了人类的希望,再添上几十只盘旋的小鸟,它们想要吃农民的种子,暗指统治阶层的掠夺还没有停止。

这种用人与自然反映社会阶层关系的作品真实而自然,令上层人士不禁联想起六月革命中巴黎街头的民众形象,他们对此深感不安。另一些人则对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作家雨果认为这幅画是对农民伟大力量的赞美,文艺评论家戈蒂耶说画中的农民形象是用含有种子的泥土画成的,非常真实。米勒的作品从没有斗争场面,农民们只是在一遍一遍地播种希望,是一种柔和的抗争。

《拾穗者》与《播种者》具有相似的绘画手法,描绘了乡村生活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麦子成熟了,原野呈现出金黄色的一片。三个农妇头戴围巾,身穿围裙,手拿竹篮,正在一望无边的原野上弯腰拾麦穗。她们身后的庄稼早已堆成小山,土地上还散着一些。农妇们为了能收到更多的庄稼以补充来年的短缺,在地里仔细地捡着。

画家雷东说,米勒既是画家也是思想家,他把一种思想通过艺术单纯地传达出来,如《喂食》中妈妈喂孩子,就像大自然中母鸟喂小鸟。《接枝》中,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望着为老树接枝的父亲,表达了生命的延续。《第一步》中婴儿蹒跚走向张开臂膀的父亲,象征生命的开始。米勒画中的每个人物都被描绘得朴实、庄重,没有一点下层人民卑微的表现,看上去亲切、平和,这在欧洲的艺术中是极为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