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狮子——德拉克罗瓦(1 / 1)

德拉克罗瓦于1798年出生在法国马赛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曾担任外交部长、驻荷兰大使等职,母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从她身上散发出的艺术气息深深地影响了德拉克罗瓦。德拉克罗瓦喜欢南方阳光明媚的气候,因此,他的艺术作品常传递出强烈的阳光与**,加之其喜爱诗歌与音乐,更加丰富了他绘画创作上的情感。

德拉克罗瓦先在热朗的画室学画,在那里认识了同学席里柯。他努力学习席里柯所重视的“现实远离古典”的风格,并且一有空就到卢浮宫感受鲁本斯、委罗奈塞等大师的艺术风范。

德拉克罗瓦还受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主义的思想影响。他崇拜雨果、拜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对革命的热情与浪漫主义式的幻想无法抑制。当他看到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时,被画面中悲剧性的力量深深吸引,创作出一幅“感同身受”的《但丁和维吉尔》。

《但丁和维吉尔》也叫《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是根据《神曲》地狱第八篇创作的。但丁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乘坐渡船穿越地狱的斯蒂吉河。河面波涛汹涌,里面浸泡着的全是在人间罪行累累的灵魂。他们在河中呈现各种状态,有的通体伸展,有的愤怒咆哮,有的痛苦不堪,有的咬牙切齿。怒吼声、喘气声、呼救声充斥着整个河面。这些**的身体向但丁的小船袭来。其中一个满头泥垢、表情愤怒的灵魂伸出双手,想爬上船,维吉尔一下就把他推了下去。他跟但丁说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人生前自大妄为,没有慈悲怜悯之心,死后就像现在一样遭受报应,他们会一直在这里受苦受难,遗臭万年。

画面中颠簸的渡船,代表了人们被恐惧折磨的动**的内心;灵魂的吼叫与挣扎,代表了人类面对死亡威胁的痛苦。画家利用色调的明暗反差突出主题,但丁与维吉尔的服装红绿结合,构成整个画面最亮丽的色彩,与乌云密布的天空与河中扭动的**人物形成强烈反差。

德拉克罗瓦的这部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特征。色彩浓重忧郁,人物形象恐怖,气氛紧张而刺激,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艺术感染力。画家构图用色大胆,有力打击了以古典主义为代表的学院派。

1824年,德拉克罗瓦又创作了巨作《希奥岛的屠杀》。这幅作品一经出现就受到多方关注,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822年,土耳其以血腥的方式霸占了希腊的希奥岛。岛上有两万多人被屠杀,近五万人沦为奴隶。土耳其人的残忍与冷酷令整个欧洲震惊。欧洲的进步人士纷纷以各种方式对希腊进行声援。英国的拜伦直接加入支持希腊人民的斗争中,最后牺牲在战场上;贝多芬写过《雅典的废墟》,歌颂了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柏辽兹创作了大合唱《希腊革命》;德拉克罗瓦也满怀激动与同情的心情,画出这幅揭露土耳其残暴罪行的《希奥岛的屠杀》。

画面通过对几组人物不同形态的塑造,表现了经历土耳其的大肆掠夺,希腊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状态。左边的一组男女老少手无寸铁,神色绝望,早已失去了反抗能力,坐在那里听天由命;前方坐着一位老妇,仰望上苍,希望得到上帝的指示与帮助;右下角一个少妇**上身躺在地上,已经奄奄一息,而她的孩子却什么都不知道,还伏在她身上寻找母乳。这个情节令人震撼,更加突出了侵略者的可恨面目。

画家刻意在右上方画了一个骑在马背上飞扬跋扈的土耳其士兵。他勒住战马,得意地看着眼前被摧残的希腊人,表现出胜利者的高傲。马背后边还拖拽着一个被绳索捆绑的**少女,少女表现出痛苦难忍的姿态。画家充分利用光的变化效果,使画面从色调上显示出一种恐怖感。他用大笔触手法描绘场景,再用明暗对比将画面分为远近两种层次。画作构图鲜明,色彩强烈,把场面悲情紧张的氛围与土耳其人残酷无比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希奥岛的屠杀》震动了整个法国画坛,他的老师格罗感慨地说:“这不是希奥岛的屠杀,而是绘画的屠杀。”评论家戈蒂埃激动地说:“强烈的色彩,画笔的愤怒,他使得古典主义者如此不满与激动,以致他们的假发都发抖了,而年轻的画家却感到非常满意。”

德拉克罗瓦的《米索隆基废墟上的希腊》,也是声援希腊人民的作品。

在米索隆基开展的保卫战非常激烈,诗人拜伦就牺牲在那里。最后一次突围战更加激烈,大部分希腊人牺牲了,但是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德拉克罗瓦被这个事件深深感染了,他用浪漫主义象征手法把它描绘了出来。

画中的希腊妇女站在那里,她手无寸铁,跪在大石头上,坚毅的目光中体现了决不服输的心态。远处的天空云雾弥漫,衬托出画家的沉痛心情。废墟上的女性是希腊人民坚贞不屈的象征,是英勇的化身。远处土耳其的战旗和士兵们胜利时的举动与废墟上的妇女形成鲜明对比。

画家用暗红色做背景,用鲜明的色彩表现凝重与紧张的气氛,再用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照效果,表达了自己对侵略者暴行的严厉抗议。

1825年,德拉克罗瓦到英国旅行,对英国绘画的色彩及光线运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32年,德拉克罗瓦随驻苏丹大使到摩洛哥旅行,受到东方绘画风格的感染,在色彩运用上有了更强烈的感触。他还创作出很多表现浪漫主义的作品,如《沙尔丹纳帕勒之死》、《自由引导人民》以及《阿尔及尔的女人》等。

在西方绘画史上,德拉克罗瓦是第一个有意识地使用“补色对比”手法的画家,这也是他的画作之所以如此鲜艳夺目的重要原因。

补色对比

补色又称互补色,如果两种颜色混合后给人以白色感觉,那么这两种颜色就是互补色。

之所以会出现补色,是因为人眼具有感知光线的两种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敏感于光线,视锥细胞敏感于色彩。当人看一种颜色时间久了,眼睛为获得平衡,就需要补色作为调剂。

每种颜色都有它的互补色。最典型的互补色是黑和白、黄和紫、蓝和橙、红和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