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梅翁·夏尔丹于1699年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制造台球桌的木工。夏尔丹几乎一生都在这座城市中度过,先跟几个历史画家学作画,后来成为圣吕克学院的教师。
夏尔丹的创作总与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可能是因为他出身于普通人家。他对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作品情有独钟,因为维米尔的作品也常取材于市民生活,给人带来温馨、舒适的感受。
1728年,夏尔丹以静物作品《鳐鱼》和《冷餐台》作为入会作品,成功地荣升为皇家绘画和雕塑学会的成员,作品《鳐鱼》更让他获得了美术院士的光荣称号。
《鳐鱼》描绘了厨房一角的景象:案台上堆满了杂物,有水罐、酒瓶、锅铲等用具,还有大葱、海鲜等食物;中间显著的位置上挂着一条很大的鳐鱼,把猫都吸引过来了,猫贪婪地望着这些食物。
画面中的物体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让人看上去一目了然。夏尔丹不但重视外形刻画,更重视色彩运用。他在用色上有时层层铺,有时涂得厚重,使物体看上去像浮雕,生动而逼真。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投入了很深的情感,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观众。
曾经有位画家说夏尔丹在用色上十分巧妙。夏尔丹听后不但不高兴,反而告诉他自己从不用颜色作画,颜色虽然重要,但在画中融入感情犹如锦上添花。夏尔丹就是善于投入感情的画家,即使把同样的东西画上三五回,每一回都能呈现出不一样的意境,原因就在于他每次表达的感情不同。他的《鳐鱼》就是这样借画抒情的作品。
夏尔丹的作品多以市民生活为题材,重视构图的和谐统一与光色的柔和转换,还重视人物的神态与内心世界。他喜爱描画室内静物,如瓜果蔬菜、锅碗瓢勺,这些题材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带有十足的亲切感,并与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产生共鸣。类似的作品还有《纸牌屋》《葡萄与石榴》等。
夏尔丹这种朴素真挚的画风来源于他的不懈努力。尽管他早期以静物画出名,到了后期却开始转向肖像画。作品主题仍来自于普通家庭,只不过把普通的物体换为普通的人,如儿童及厨房女佣等。
《午餐前的祈祷》记录了欧洲家庭吃饭前的一种习俗。所有人都要先做一番祷告,再开始用餐,这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画家用褐色做主色调,再加入棕红、深蓝、白等颜色,明暗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形象朴实自然,把一个普通家庭和谐温馨的祈祷场面描绘得极其到位,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狄德罗在观赏夏尔丹的画时说:“读别人的画我们需要一双训练过的眼睛,看夏尔丹的画,我们只需保持自然给我们的眼睛。”这幅画就是如此,就连国王路易十五看到这幅画时,都目不转睛地细细品味,大概他能从这朴实无华的生活中品味出一些人生真谛。
《戴眼罩的自画像》是夏尔丹79岁时创作的,是个人形象的真实记录,既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的痕迹。在他的黑框眼镜下,我们看到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目中流露出的平静、从容与自信。他外貌平凡,但内心坚定,这使我们不由得把他与作品联系起来。
1756年,夏尔丹又开始了静物创作。由于视力下降,他改油画为粉笔画。在他的粉笔画中,色彩一般都是温暖的土壤颜色,尽管颜色不够丰富鲜艳,但光线采用散射的方式,人物轮廓和质感都有很大的改观,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