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歇,洛可可的代言人(1 / 1)

弗朗索瓦·布歇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是图案画家。由于从小受父亲的熏陶与教育,布歇很早就在绘画领域崭露头角。二十岁时,他获得美术学院展览会一等奖,之后便去意大利留学,专心研究美术创作。回到巴黎后,布歇的画工显著提高,名声大振,受到高级场所人士的接待与赞誉。

布歇最常去的地方是沙龙。沙龙在路易王朝统治时期是贵族妇女们谈论艺术、品评文学的高级场所,很多学者、诗人以能出入此地为荣。布歇来到这里,认识了很多有地位的人,其中包括蓬帕杜夫人。

蓬帕杜夫人原名是让娜-安托瓦妮特·普瓦松,在巴黎社交界很有名气,极受路易十五的垂青,后来被封为“蓬帕杜侯爵夫人”。蓬帕杜工于心计,她常奉承宫中权贵,尤其是王后玛丽,因此很快就在宫廷中占据了相当有利的地位。

蓬帕杜夫人非常赏识布歇的才艺,并为布歇提供了很多帮助。布歇则为蓬帕杜夫人设计宫廷服装与服饰,他设计的图案新颖别致,不但蓬帕杜夫人喜欢,就连其他宫廷贵妇也纷纷模仿与追随。布歇还为蓬帕杜夫人画像。在布歇的笔下,蓬帕杜夫人已经不是住在普通房间靠取悦玛丽为生的女人,她已经成功地跻身于宫廷权贵行列。蓬帕杜夫人本身容貌娇美,在布歇的美化下更显得国色天香。她身材偏瘦,在当时的洛可可时代是一种美的象征。她身姿挺拔,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与当时的身份十分相符,再加上华丽的衣着、细腻明朗的色彩,以及超强的光泽感,使人物看起来更具古典美。

为迎合王公贵族们的欣赏品味,布歇还常以女神沐浴、梳妆一类的题材入画。贵族人物的生活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浴后的狄安娜》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浴后的狄安娜》描绘了两个**女神。右边的是狄安娜,在希腊神话中也叫阿尔忒弥斯,她是奥林匹斯山上的月神与狩猎女神,是母性与贞洁的代表。她额头上画有月亮装饰物,地下四处堆放着一些猎物和弓箭,反映出她的职责。左下角还画有两只猎狗,暴露出她性格中残忍的一面,不过这些只是构图上的刻意安排。画家的真正目的不是描绘女神,而是为美丽的**女性赋予神性。

布歇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说他是“洛可可的代言人”也不夸张。他的画充满装饰韵味,色调偏冷,人物高雅而缺少亲切感,最大程度地还原了贵族妇女高冷优雅的气质,所以他的画在贵族圈备受追捧。但当时的法国已经进入启蒙时代,崇尚平等与人性的美学思潮正在萌芽,布歇的画作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们看来,空有技巧,毫无内涵,一味满足贵族的低级品味。而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贵族阶层的没落,洛可可风格也随之消失不见了。

布歇画中的“中国风”

布歇生活的18世纪,正是地理大发现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蜜月期”。随着西方商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到欧洲以满足贵族的需求,中国文化元素也开始风靡,上流社会刮起了“中国风”。作为宫廷的御用画家,布歇当然敏锐地察觉了这一点。虽然他从没到过中国,却从来自中国的商品以及印在上面的图画中汲取灵感,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绘画。虽然这些画里的人“不中不洋”,却极大地满足了法国贵族的猎奇心理,成为他们争相购买的奇货。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还曾让布歇设计送给乾隆皇帝的壁毯,作为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