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怒型家长的情绪反应过程(1 / 1)

家长最常有的情绪就是,自己小孩哭闹时所引起的愤怒和沮丧。以前言中史蒂夫和妈妈的情况为例,我们来了解一下妈妈的反应。

心理准备

一开始,妈妈就已经料到会和儿子上演一场“战争”,她也很反感这种相处方式。以前和儿子有过多次冲突,所以她一开始就觉得:“接下来准没好事。待会他估计又得大闹一场。唉,什么时候才有个头儿?”因而,在情绪反应的第一阶段,妈妈就已经进入将要与儿子“开战”的状态之中了。

此外,她作为家长的挫败情绪也进一步加重了她消极的思维定式。她觉得自己管不好儿子,因而内心有股小火。这种想法反过来又影响了她对待孩子的方式。每当孩子闹情绪,就再次暗示着她很失败。很多家长都这样,孩子可能让你觉得很无奈,你可能也因孩子不听话而恼怒。对史蒂夫的妈妈来说,在她叫史蒂夫收拾玩具之前,她就已经觉得自己会对儿子发脾气,即使儿子的行为实际上并没有太过分。

由于妈妈的肢体语言、语气、话语向儿子发出了“妈妈已经忍无可忍”的信号,那么史蒂夫就开始有了同样的感受,他的反应就可能被逐渐紧张的情绪激化,从而作出消极的反应。所以,家长越是焦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就越强烈,越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一场“交战”就难以避免了。

刺激因子

这场“战争”的刺激因子表面看来是史蒂夫的抵触情绪。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例子中事情的来龙去脉,你会发现史蒂夫开始时还是挺乖的,他虽然不想把积木收起来,但他并没说不收。他最后虽然确实没把积木收起来,但开始时他的行为并非十分抵触。因此,从妈妈的角度来看,刺激因子其实是不立刻听话而非抵触。

阐释

在妈妈看来,史蒂夫又在闹情绪了,她也料到了这一点,因而她认为儿子的反应完全在预料之中。这样的理解只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史蒂夫的每个行为都进一步证实了这个预想。仅一句简短的回答“好的,妈妈”或其他任何行为都会被妈妈认为是“战争”即将开始的又一个征兆。然而她的理解并不完全正确,反而不必要地激化了她的情绪反应,使她的怒气不断攀升。

心理激发

伴随怒气而来的就是生理激发。史蒂夫妈妈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急剧增加,这都使得她“备战而发”。当人处于这种激发状态时,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准备大动干戈了。随着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他会越来越难冷静下来。妈妈就已经进入这种预备状态了,一丁点的不如意就会促成一场爆发。

行动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不足为奇了:妈妈以身体上(“猛拽史蒂夫”)及言语上(“对史蒂夫大吼大叫”)的攻击行为来应对史蒂夫的不服从,加之她那一脸愤怒,史蒂夫当然也就意识到妈妈生气了,于是也不由自主地更加抵触。这样,事情就越来越糟,双方情绪就越来越激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战争”。从此时开始,冲突进一步加剧,史蒂夫也就失控了。

影响

尽管事情的结果没有直接讲出,但你也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史蒂夫又会被妈妈骂了,加上妈妈说的那些伤人的话,他的自信心就会备受打击,即使冷静之后,他也会在潜意识里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差劲。

同样,妈妈也产生了消极心理。冲突正如她所预料的那样发生了,这进一步加重了她的挫败感,因而将来她可能会更快进入“备战”状态。冷静下来后,当她想到自己对史蒂夫说的那些话时,她也会心生愧疚,怪自己生气时变得那么不理智,并后悔说了那些伤害孩子的话。在她看来,整件事再次向她证明了她没办法管好儿子,儿子根本拿她的话不当一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