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浙江经济是在被压抑中成长的,1992年,我来浙江采访,当时浙江的最高领导,说了一句实话,他说:“温州的日子好过,我的日子就不好过,我的日子好过,温州的日子就不好过。”他当时非常矛盾,因为那时的温州是个另类,是资本主义路线的典型。但也正是这种情况,促成了浙江人的低调、务实。当人们把目光都盯在广东身上的时候,浙江有了20年的封闭和累积,温州也真正地完成了一个由小到大、由“蝌蚪”到“青蛙”、由流通业到制造业、由假冒品牌到创造品牌,到重新整合,再到资本运营的过程。到现在全中国都不敢小看浙江了。

我不担心浙江人会被小看,反而担心浙江人会被大看、被高估。浙江商人是当代的英雄,难免会孤芳自赏,但一定要记得前车之鉴,昨天的广东人就像今天的浙江人,但愿明天的浙江人不会成为今天的广东人。

“大鸡不吃小米”,浙江商人是吃小米长大的,总是干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我在中国见到过很多浙江商人,他们原来都是弹棉花、修鞋或是做别的小生意的,真是“千家万户、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这个过程,给浙江人提供了很多时间及空间上的发展机遇,所以才造就了今天浙江人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今天的浙商已经开始进入浮躁期。

前不久,几个温州老板找我,跟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他们说的事情,吓了我一跳。他们问我:“王先生,您在中国这么有影响,能不能跟我们合作一把,一起炒城市,我们可以当场签字。”他们说炒楼太慢,而炒城市两三个亿就能炒到两三百亿。我说我明白你们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地方的水已经烧到了98度,只差两度就到沸点了,但人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们在口袋里带一把柴,顺便把你们自己的面条、饺子、馄饨也带上,先把柴加进去,烧到水一开,就把自己带的面条、饺子、馄饨下进去,然后全部都捞出来扛着就走,是不是这个意思?他们说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每个人的身家都只有上千万,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所以想用小资本干大事业,捆绑起来,联手打猎。我当时听了很害怕,我说你们的前辈、温州的一些企业家,他们都是从“蝌蚪”到“青蛙”,完成了整个演化过程的,你们这帮年轻人不想当“蝌蚪”,甚至连长尾巴的“青蛙”都不想当,一下子就想成为“大青蛙”,而且是超级的“大蛤蟆”。这种想法很可怕,这也反映出了浙江商人中新生代的一些问题。

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常常体现出一种马太效应,使富有的更富有,贫困的更贫困。媒体从来都不是送子观音,所以,当一个平台、一个团队被媒体发现了它的好时,媒体就会拼命地恭维它。人都有一个弱点,世界上什么屁都臭只有马屁不臭。浙商起来了,所有的媒体都来高唱赞歌。我是媒体出身的,我知道媒体总是走两个极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很难有中间的平台,因为只有这两个极端才能抓住眼球,只有抓住眼球才有广告,这是媒体先天的缺陷。在这个问题上,媒体就是品牌发展商,既造就了粤商,也造就了浙商。浙商的平台和品牌出来之后,媒体觉得新奇,于是开始跟踪,其跟踪的结果,是浙江人、浙商、浙江文化的极大彰显。你们出去以后会备受尊重,这样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刚才我已经说了,温州那些三四千万的小老板跟我谈到的炒城市。回过头来再谈媒体的感受。可能最开始的时候,媒体对中瑞财团、温州商帮等会热衷于报道,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接下来就会是棒杀、质疑、怀疑,好的也成了坏的。我相信中瑞财团这些天的感觉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这就是媒体在经济形态上两面性的表现。所以我多说一句话,无论是企业营销还是区域营销,如何跟媒体打交道,绝对是一个大学问。我上面提到巨人、太阳神和健力宝,其最后的终结者就是媒体。健力宝和太阳神就是媒体报出来的,巨人也是这样,巨人的史玉柱后来曾说,他只差2 000万!再有2 000万他的资金就接上了。但是媒体说巨人出了巨大的财务危机,谁都不敢借,谁都唯恐避之不及,最后巨人终于倒下了,压死了一大片人。

今天的浙商成了中国响当当的一块金字招牌,现在浙商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得到超规格的接待。一串串鲜亮的数字、一个个响亮的品牌,那是昨天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坚实脚印。如今,浙江经济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新产业、新平台、新机遇,大责任、大跨越、大发展……从“常青树”鲁冠球到“中国首富”宗庆后,从新经济代表马云到跨国公司挑战者南存辉,浙商大展宏伟蓝图。

但我发现很多后起之秀,在假浙商之名营一己之私。我担心,这个力量越来越强大时,可能会砸掉浙商的品牌。之所以说这些话,是为了浙商能走得更好。

总之,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在于民营经济,而民营经济的希望在浙江。希望浙江的商人们再接再厉,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