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真和反复地研究词语的含义,我们最终可能会发现它们含有比开始时更深刻的意义和内容,那么就不得不怀疑人们是否能够相互理解。因为如果词语本质意义上有显而易见的含义,那么,每个使用它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倾向和角度,提供“更深刻和更丰富的意义”。事实上,能用更形象的方式表达的单词比我们想的要多很多。随便举几个例子你就会发现数量惊人的夸张词语。如果我说:“我搞定了这个案子、我挤过去了、我跳过去了,等等。”这些短语都是高度形象的表达,因为我没有搞定任何东西,也没有从什么东西之间挤过去,没有跳过任何物体。我说的话并不代表任何真实的东西,而只代表一个形象,并且不可能确定后者与前者之间的差异,或者这种差异可能会在每个人那里获得各种方向和程度的变化。因此,无论在何处使用形象的表达,如果要了解其含义,我们必须首先确定使用的方式和地点。例如,我们多久听到一次“四角”桌而不是方桌,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不是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在许多情况下,这种虚假表达是为了美化请求或使请求看起来更适度而做出的介于有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动作。吸烟者说:“我可以借个火吗?”尽管你明确知道香烟所燃起的火焰大小其实是无关紧要的。“我可以只吃一小块烤肉吗?”据说这样说是为了让另一个人把那个沉重的盘子递给发出请求的人,而这样显得更加谦虚。再说一遍:“请给我一点水,”并没有改变另一个人必须递来整个水瓶的事实,而且之后你实际喝了多少水,他是不管的。所以,我们经常在谈到借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要还的问题。一个学生对同学说:“借给我一支笔、一些纸或一些墨水。”但他完全没有归还的打算。类似的事情也会在那些认为自己行为不当,然后又想以最有利的方式展示这种不当行为的被告或证人身上发生。这些行为在美化之路上经常走得很远,而且可能做得很巧妙,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习惯用法也提供了最好的例子。多年来,诚实地谋生并通过快速无痛地宰杀牲畜来满足许多人的绝对需求被称为一项残酷的工作。但是,当有些人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或因为倦怠而射击和猎杀无害的动物,或仅仅伤害它们,并且不给予救治,让它们惨死,却被称为高尚的运动。我想看看宰杀一头公牛和射杀一只雄鹿之间的区别。后者甚至不需要高超的技能,因为与严重射伤雄鹿相比,快速无痛地杀死一头公牛更加困难,即使是最精确的射击也比正确屠杀公牛需要更少的训练。此外,杀死一头野牛比杀死一只温顺善良的野鸡需要更多的勇气。但是,习惯已经一劳永逸地假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本质区别,而且这种区别在刑法中经常是有效的,而我们却没有真正看到如何做或为什么。在马匹交易中作弊和在其他商品交易中作弊,这之间的区别是相似的。这也体现在两个决斗者按规则打架和两个农民出身的小伙子按协议用他们的镐柄打架之间。它还出现在“受香槟激发”的人实施的违反法律的行为中,而不是某个“纯粹的”酒鬼违反法律的行为中。但是,对于第一种说法有偏爱的、原谅的使用意图,而对于后一个说法则是指责的、拒绝的意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各种事件是不同用法的结果,这些用法首先将不同的观点区分开来。
此外,在表述和聆听的过程中存在着某种不诚实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说话者知道听者在听不同的事情,而听者知道说话者在说不同的事情。正如斯坦因塔尔[58] 所说,“当演讲者谈论他不相信的事情,以及他不相信的现实时,他的听众同时非常清楚前者所说的话;他们理解正确,并没有责怪说话者含糊不清的表达。”这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不会在人际交往中造成太大困难,但出于这个原因,在我们与证人和被告交谈的过程中应该出现相反的情况。我知道,证人经常会想要在没有明确表达的情况下去说明某种明确的怀疑时,使用刚才所描述的说话方式。例如,在这种情况下,审讯人员和证人认为X 是罪犯。出于某种原因,也许是因为X 与证人或“高层人士”的密切关系,审讯人员和证人都不愿意公开地说出真相,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很久。如果现在双方都想着同样的事情,结果最多只会浪费时间,而不会发生其他不幸。然而,当每个人都想的是不同的事物,例如,每个人都想的是不同的罪犯,但都错误地认为他们意见一致,他们分歧的且都没有明确表达的想法可能会引发危害性的误解。如果审讯人员认为证人同意自己的想法并且只在这个看上去确定的基础上进行审理,那么案件可能会变得非常糟糕。当出现法官认为嫌疑人想要认罪,虽然可能只是建议嫌疑人认罪,后者可能从未想过认罪的情况时,结果是相同的。只有一件事是我们的工作所允许的,即坦率和清晰的表达;任何混乱的表达形式都是有害的。
然而混淆的情况往往就这么偶然地发生了,并且因为很难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就必须尽量去理解这种混淆。因此,根据已知的例子来理解未知的东西是极具特征性的,比如,罗马人最初看到大象的时候,称之为“罗马尼牛”。同样的情况还有“丛林中的狗”= 狼、“海猫”= 猴子等。这些是常见的用语形式,但每个人习惯于在遇到任何陌生物体时加以识别。因此,他的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是形象化的,如果听众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则无法理解他。所以可以通过清楚地找出对于发言者来说,哪些属于新事物、哪些是陌生事物来理解他的表达。当认识到这一点时,可以假设他在考虑不熟悉的对象时会用意象表达自己。这样就不难发现意象的性质和来源了。
使用外来词会产生类似的困难。当然,这种使用错误并不仅限于未受教育的人。我尤其记得我们语言中含义的弱化问题。根据沃尔克玛的说法,外来词通过剥夺母语同义词的准确性和新鲜性而形成了自己的意义,因此会被所有不愿用正确词汇称呼事物的人所使用。“忧郁的心境”远没有“悲伤”的心境那么悲伤。
我想知道,如果不允许使用不幸、恶毒、背信弃义等词语,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词义强度的词语,那这些人要怎么正常地说话呢。使用这些词的原因并不总是归结为说话者不愿意使用正确的词语,而是因为有必要在不使用术语注释或其他扩展形式的情况下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程度进行表达。因此,外来词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专业的表达引入的。然而在使用代替词的人看来,母语词弱化的方向绝不是普遍统一的。这完全是个人使用习惯决定的,每种特定情况下都必须重新审查。
在我们这个八卦时代,大量使用缩写形式是非常普遍的,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自己。例如,在我的桌子上有一本古老的家族传记,叫《从悬崖到大海》。
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显然是它的内容及其阅读者的空间分布——即“遍布整个地球”,或“关注所有的土地和所有的人。”但这样的题目太长了,因此它被合并成为“从悬崖到大海”,没有考虑到悬崖经常屹立在海边,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可能只是毫厘之间——悬崖和大海指的不是地理位置上的对立面。
或者我儿子进屋后讲了一个关于“老学期”的故事。“老学期”指的是一个在大学里比规定学制多待了好几个学期的学生。由于这个解释太长,整个复合体被缩减为“老学期”,这样说起来更顺畅,但对于所有不熟悉大学的人来说却难以理解。通常会出现很多这种缩写,如果要避免误解就必须经常加以解释。沉默寡言的人不太常使用它们,多嘴多舌的人通过使用它们来寻求展现言语能力的机会。当人们以一种明显不舒适的方式进行累赘陈述,例如“半打”,英文为四个音节,而不是单音节“六”时,或者“圣史蒂芬穹顶上吊钟的划痕与一年中的日子一样多”等时,这种表达方式并非无关紧要。假设使用了这些繁复的表达,要么是想表达一种断言,要么是希望帮助记忆。有必要对这些陈述保持谨慎的态度,因为正如所表现的那样,它们只是在把数字进行某种程度的“完善”,或者在使用之前必须先考虑这种陈述带来的记忆辅助效果的可靠性。最后,众所周知,外来词往往会变成发音相近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所以当听到这样难以理解的单词时,大声重复或复述这些词有助于找到词的出处。
注释
[1] The first paragraph, pp. 78-79, is omitted in the translation.
[2] E. L. Fischer: Theorie der Gesichtswahrnehmung. Mainz 1891.
[3] A sentence is here omitted.
[4] E. Benneke: Pragmatische Psychologie.
[5] Cf.H. Gross’s Archiv, XV, 125.
[6] Cf. Borst u. Claparfède: Sur divers Caractères du Temoignage. Archives des Sciences Phys. et Nat. XVII. Diehl: Zum Studium der Merkfahigkeit. Beitr. zur Psych,der Aussage, II, 1903.
[7] Gericht. Medizin. Vienna 1898. p. 447.
[8] J. M. Cattell: über die Zeit der Erkennung u. Benennung von Schrift etc. (in Wundt’s: Philosophischen Studien II, 1883).
[9] Cf. Windelband: “Pr?ludien.”
[10] H. Gross: Korregierte Vorstellungen. In H. Gross’s Archiv X, 109.
[11] C. de Lagrave: L’Autosuggestion Naturelle. Rev. d’Hypnot. 1889, XIV, 257.
[12] Several sentences are here omitted.
[13] Cf. E. Storch: über des r?umliche Sehen, in Ztschrft. v. Ebbinghaus u. Nagel XXIX, 22.
[14] S. Stricker: Studien über die Bewegungsvorstellungen. Tübingen 1868.
[15] Cf. N?cke in Gross’s Archiv VII, 340.
[16] L. Geiger: Der Ursprung der Sprache. Stuttgart 1869.
[17] W. Ostwald: Die überwindung des wissenschaftlichen Materialismus.
[18] A. H?fler: Psychologie. Vienna 1897.
[19] Volkmar: Psychologie. C?then 1875.
[20] Th. Lipps: Der Begriff des Unbewussten in der Psychologie. München 1896.
[21] Cf. Symposium on the Subconsciou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2] Cf. H. Gross’s Archiv, II, 140.
[23] H. Münsterberg: Beitrage I-IV. Freiburg 1882-1892.
[24] A. Mayer and J. Orth: Zur qualitativen Untersuchung der Assoziation.
Ztschrft. f. Psychol. u. Physiol. der Sinnesorgane, XXVI, 1, 1901.
[25] H. Münsterberg: Beitr?ge II, IV.
H. Ebbinghaus: über das Ged?chtnis. Leipzig 1885.
J. M. Cattell: Mind, Vols. 11-15. (Articles.)J. Bourdon: Influence de I’Age sur la Memoire Immédiate. Revue Philosophique,Vol. 38.
Kr?pelin: über Erinnerungst?uschungen. Archiv. f. Psychiatrie, XVII, 3. Lasson:Das Ged?chtnis. Berlin 1894.
Diehl: Zum Studium der Merkf?higkeit. Beitr. z. Psychol. d. Aussage, II. 1903.
[26] E. Hering: Uber das Ged?chtnis, etc. Vienna 1876.
[27] Cf. V. Hensen: über das Ged?chtnis, etc. Kiel 1877.
[28] Ethies. Bk. III, Prop. II, Seholium.
[29] G. K. Uphues: über die Erinnerung. Leipzig 1889.
[30] H. Dorner: Das mensehliche Erkennen. Berlin 1877.
[31] O. Külpe: Grundriss der Psychologie. Leipzig 1893.
[32] v. Kries: Beitr?ge zur Lehre vom Augenmass. Hamburg 1892.
[33] Cf. Schncikert in H. Gross’s Archiv, XIII, 193.
[34] Jost: über Ged?chtnisbildung.
[35] Cf. S. Freud: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
[36] Du Potet: Journal du Magnetisme, V. 245.
[37] F. Kemsies: Ged?chtnis Untersuchungen an Schülern. Ztsch. f. p?dago Psych.
III, 171 (1901).
[38] T. E. Bolton: The Growth of Memory in School Children. Am. Jour. Psych.
IV.
[39] L.Bazerque: Essai de Psychopathologie sur I’Amnesie Hystérique et Epiléptique. Toulouse 1901.
[40] Cf. H. Gross’s Archiv. I, 337.
[41] J.Hubert: Das Verhalten des Ged?chtnisses nach Kopfverletzungen. Basel,1901.
[42] Cf. H. Gross’s Archiv. XV, 123.
[43] W. Sander: über Erinnerungst?uschungen, Vol. IV of Archiv für Psychiatrie u.
Nervenkrankheiten.
[44] Sommer: Zur Analyse der Erinnerungst?uschungen. Beitr?ge zur Psych, d.
Aussage, 1. 1903.
[45] James Sully: Illusions. London.
[46] H. Gross’s Archiv I, 261, 335.
[47] E.Hering: über das Ged?chtnis, etc. Vienna 1876.
[48] M. W. Drobisch: Die moralische Statistik. Leipzig 1867.
[49] Neues Archiv des Kriminal-Rechts. Vol.14.
[50] H. Münsterberg: Die Willeshandlung and various chapters on will in the psychologies of James, Titchener, etc.
[51] A.Lehman: Die Hauptgesetze des menschlichen Gefühlsleben. Leipzig 1892.
[52] Cf. Darwin: Descent of Man.
Jakob Grimm: über den Ursprung der Sprache.
E. Renan: De I’Origine du Language, etc., etc.
[53] Ursprung u. Eutwicklung der Sprache. Stuttgart, 1869.
[54] E. Regnault: La Langage par Gestes. La Nature XXVI, 315.
[55] Paragraph omitted.
[56] Paragraph omitted.
[57] Der Ursprung der Sprache. Stuttgart 1869.
[58] Cf. Zeitschrift für V?lkeranthropologie. Vol.XIX. 1889. “Wie denkt das Volk über die Spr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