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选《创意阅读》,原本只是为了介绍我国新近发表的一些中外文学名著书评,书籍的副题标注为“新书评”。为此,在选编时,割舍了那些以作家为研究、评析主要对象的文章。割舍的都是一些锦绣文章,当时心下真有些小小的不忍和不快。然而无奈,因为强调“新书评”的主意来自我。
《创意阅读》二种既出,以为事情已经过去。岂料,某日,山东文艺出版社李凤奎副社长提出建议:《创意阅读》继续出下去,下一种即编选新近发表的外国文学名家评析文章。原来他也在记挂那些被我拿下的锦绣文章。真是一位创意编辑!不消说,我们一拍即合。于是,《创意阅读》的创意之旅得以继续。
文学赏评,历来就有品人与品文两种。我国传统喜欢讲“文如其人”和“人如其文”。汉代扬雄有名言:“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外国文学也有相同的传统。古罗马辛尼加则说过:“如此生涯,即亦如此文辞。”德国文豪歌德更是断定:“总的来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如此等等,说的都是人品与文品的一致性。
《老水手之歌》插图|[法]古斯塔夫·多雷 绘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质疑人品与文品是否一致的大有人在。金朝元好问就质疑扬雄的心画心声说,他诘问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说的是西晋大文学家潘岳,安仁是他的字,他写过一篇《闲居赋》,极为高情雅致,可实际上,他却拜倒在权贵的车尘之下。为人与为文大相径庭的故事还可以举出一些。譬如明代最著名的奸相严嵩,就写出过吟咏之工迥出流辈的《钤山堂集》,而以瘦金体书法名垂后世的宋朝皇帝赵佶,为人并无骨气,为敌国俘虏任其囚困而死。正应了英国人霭理斯从心理科学规律上做出的极端论断:“这是一个很古的观察:那最不贞洁的诗是最贞节的诗人所写,那些写得最清净的人却生活得最不清净。”
其实,这里提醒我们的是,艺术创造的过程非常复杂,凡事不要绝对,切切不可把人品与文品、锦心与绣口混为一谈。然而,公道说来,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各种名篇佳构,还是大多出自作者心声,和着文人血泪的。正如清人刘鹗所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也许是我见识肤浅,我是接受此中因果关系的,也愿意相信艺术家们整体的美好与可爱。我还愿意相信,那种作者言行不一、言不由衷,文章却高情千古、方轨文坛的现象,总在少数。我的看法是,正因为有如此复杂的因果和伪因果现象的存在,才要求人们对文学的赏评需要更为全面、更为透彻。要求赏评者不仅要读书,还要读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仅要文本至上,更要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创意阅读》需要从评书进入评人。
以上便是本书编选的缘起。本书收选的文章,主旨、风格均有异同之处。李国文论巴尔扎克、王蒙论易卜生是直指其精神;洪烛论荷马,是列举其精神对后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叶兆言论高尔基,索性把自己的阅读史和成长史与之相映照;柳鸣九把罗曼·罗兰与他的作品放到一起对照着解读;苏福忠从《哈姆雷特》中分析莎士比亚的精神状态;残雪就歌德写作《浮士德》的动机探寻经典的精神来路与高度;王培元探索巴别尔之谜,毋宁说在对20世纪人类一段精神历程进行追问;谢有顺直接分析卡夫卡丰富的内心生活;王家新对加缪的解读甚至注入了当代中国人的困惑。以上种种,是论人之作,批评家们直指作家的精神深处及其意义。可因为作家最终要通过文本与读者交流,于是更多的批评家则针对作家的全人和主要作品进行更具学理的分析和理解。陆建德全面解读诗人雪莱的太空之爱;张柠深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灵魂的战栗;一直倾心于叙事学和修辞学批评的李建军,探寻契诃夫叙事的朴素与完美;何大草重读福克纳,却把海明威拿来比较而读,不承想却与肖克凡对海明威的**理解形成对话;止庵的纳博科夫之旅最具有阅读的现场感受;格非描绘博尔赫斯颇符合阅读的细读要求;曹文轩对普鲁斯特的解读和对川端康成的感悟,弥漫着一位良师于课堂讲授时的学术氤氲。至于钱满素对梭罗、文洁若对乔伊斯、王祥夫对托尔斯泰、倪梁康对穆齐尔、邱华栋对索尔·贝娄、雷平阳对卡尔维诺、王家新对叶芝、树才对雅姆、张锐锋对纪伯伦、韩青对茨维塔耶娃、施战军对巴乌斯托夫斯基、叶开对赫拉巴尔、洁尘对杜拉斯、西川对米沃什、叶兆言对奈保尔、黄贝岭对约瑟夫·布罗茨基……尽管隔着千山万水,许多甚至有着世纪之隔,却无不形成具有深度的对话,做成了程度不同的知人之论,从而帮助读者对作品达到更深的理解。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在这些文章中读到作品后面的作家本人,他们的人生故事和精神面貌,实在称得上是一次精神的盛宴。而这样的盛宴,在通常的书评文章里我们是轻易享受不到的。希望读者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