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晚清“倚为长城”的亲王僧格林沁
从科尔沁左翼法库县往西北行,大约四十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公主陵”的村庄。在公主陵村北面的山坡上,坐落着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里面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块驮石碑,这里就是僧王坟———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的最后归宿。
1、不遗余力镇压太平军
僧格林沁(?~1865),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旗人。他的生身父亲是毕启,四等台吉,因为僧格林沁的功劳,追封为贝勒。
当初,科尔沁多罗贝勒新吉伦,在顺治七年(1650)晋封为扎萨克罗郡王,世袭无替。世袭八次,到索特纳木多布齐,死时无子。道光五年(1825)七月,索特纳木多布齐的族侄僧格林沁,作为索特纳木多布齐的儿子,承袭了科尔沁扎萨克多罗郡王爵,命在御前行走。十二月,赏戴三眼花翎。道光六年(1826),赏用紫缰。九年(1829),赏穿黄马褂。十四年(1834)授御前大臣,不久,补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十五年(1835),命总理行营。十六年(1836),授镶白旗满州都统。二十四年(1844),为右翼监督。
三十年(1850)九月,密云县穆家峪有人持械造反,僧格林沁奏请查办,事后,授僧格林沁左翼都督。
咸丰三年(1853)五月,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军分头攻打河南,咸丰皇帝认为京城是根本重地,防范稽察,均关重要,因此命僧格林沁同左都御史花沙纳等,专门办理京城各旗营防事务。僧格林泌制定了稽察章程十二条。八月,太平军从直隶永年县的临洺关攻入正定府。咸丰皇帝授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并设宴于乾清宫,亲自颁发关防给他们,还赐给他们讷库尼素光刀。九月,僧格林沁奔赴紫荆关防守。十月,太平军从沧州攻入静海等地,打算攻打天津。僧格林沁向永清县的王庆坨进军,防止太平军北上。咸丰皇帝称赞僧格林沁筹备防范,一切布置都很合机宜。
咸丰四年(1854)正月,僧格林沁移兵王家口,正逢上太平军从静海赶来,见到这里有防备,于是转向西南。清兵跟随追击了几十里,直追到子牙镇南,杀死和俘虏了若干太平军,咸丰皇帝赏赐给僧格林沁“端多巴图鲁”的名号。不久,太平军占领了河间县的束城村,僧格林沁派兵分五路进攻,太平军失败后向南转移,清兵追赶到献县的单家桥、交河、富庆驿等地。太平军攻入阜城县城,城周围的各个村庄都驻有太平军,以便互相接应。僧格林沁分兵驻扎在城东北,而自己亲率马队绕到阜城以南,攻下了高家庄、宋家庄,又根据地势,定期轮番攻城。他派副都统达洪阿从堆村一带攻城西南,侍郎瑞麟等从连村一带攻城东北,将军善禄等进军杜家场以南。他自己亲率中军往来策应。于是,平堆村、连村、杜家场的太平军败走,清兵大炮把太平军的丞相吉汶沅击中,丞相阵亡,余下的太平军坚守不出。僧格林沁将太平军诱出城,在塔头、红叶屯把他们打败,转向东南进攻,占领了连镇。
连镇是河间府东光县的大镇,河水从中间穿过,河水东西两岸村庄错落,太平军都占领了。清兵连攻累月,太平军坚守,攻不进去。当时正值阴雨连绵,河水猛涨,清军无能为力,形势紧张。僧格林沁上奏说:自从六月以来,阴雨浃旬,河水日涨。敌兵聚住在高阜,我军地处低洼。敌兵坚守不出,欲趁水势,另生诡谋,极力筹渡。拟挖壕筑堤,以水为兵,设法浸灌。
不久,清兵堤坝筑好,太平军便多次冲击清兵,但都被清兵拦回。九月,东西连镇的太平军各有几千人向南转移,清兵早有准备,加以扼制,太平军大败。到十一月,太平军形势困窘。清兵攻下了附近的各个村庄,终于攻下西连镇。但东连镇的太平军仍坚守。十二月,僧格林沁派投降清军的乡勇分别驻扎西连镇以及附近的陈庄,然后合力攻打东连镇。当时,太平军的首领林凤祥准备化装突围,清兵得知后就大举进攻。僧格林沁派都统西凌阿、瑞麟等督带马步兵队攻其北边,侍郎宗室、庆祺等攻其南边,杭州将军瑞昌等在河西拦截,将村周围的木栅烧毁。于是东连镇也被清军攻下。太平军首领林凤祥及检点将军等被擒,士兵多被杀害。捷报上奏,僧格林沁加恩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其子乾清门三等侍卫伯彦讷谟祜著在御前大臣上行走。此时,京畿附近的太平军全被肃清了。命得胜之师由僧格林沁带往高唐州督办军务。
原来,在这之前,连镇的太平军分出一部向南进攻,占领了山东高唐州城。钦差大臣胜保督军多次攻城,都攻不下来。这时咸丰下令逮捕胜保进京受审,并下令军营领兵大员都归僧格林沁节制。
咸丰五年(1855)正月,僧格林沁率清兵抵达高唐,高唐州守卫坚固,难以硬攻,僧格林沁便想出奇兵制胜。于是,僧格林沁让城南防军故意装出疏漏的状态,引诱太平军。太平军果然怀疑这里防卫疏漏,于是乘夜间偷偷出城,全部向南转移,于是清兵占领了高唐。太平军转移到茌平,占领了茌平县的冯官屯,清兵立即追来,先夺取了冯官屯西面的两个村庄。太平军集聚在东南隅,依靠粮食充足,坚守阵地。同时暗中挖掘地道,想夺取清兵的炮台,但因清兵守备森严,没有能够成功。双方相持了很久。僧格林沁就偷偷地挖开运河大堤,用运河水倒灌太平军的大营。土墟之中,泥水没过髁骨,行动十分困难,清兵趁机逼近土埝,抓住了太平军首领李开芳,其余太平军也被清兵全部残杀或抓获,冯官屯失守。捷报上奏,咸丰皇帝下旨称赞僧格林沁“督师剿贼,均合机宜。忠勇之成,深堪嘉尚。前赏给亲王,著加恩世袭罔替。”并加赏僧格林沁坐肩舆,其兄三品顶带台吉郎布林沁封为辅国公,其弟台吉崇格林沁赏给二品顶带,并赏戴花翎。
僧格林沁随即挑选精锐官兵,分起南下,自己则驰驿进京陛见。僧格林沁五月抵达京城举行凯旋礼,缴回参赞大臣关防与讷库尼素光刀。八月,僧格林沁任崇文门监督。九月,他上奏请求酌添外满州火器营官兵操演阵势,被批准了。十二月,僧格林沁调任镶蓝旗满州都统。
2、勇武亲王力敌英夷入侵
僧格林沁崛起于镇压太平军,但真正成为一代名将并被后人所钦佩的,却是他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表现。咸丰八年(1858年),直隶总督谭廷祥防守天津大沽口战败,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兵力,倾全国之经济,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风,僧格林沁的意见未被采纳。
咸丰九年(1859年),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时,不听中国军队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敌舰撤走。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1860年7月,遭受重创的英法联军卷土重来,英军约18000人、法军约7000人始达上海。至7月中下旬,联军分别占领烟台、大连,完成了对渤海湾的封锁。8月初,英法各种舰队船只173艘,陆续向天津大沽口逼近。因为英法联军的武器装备比清军先进不知多少倍,虽经誓死抵抗,大沽口还是失守了。被失败激怒的僧格林沁又集合了自己最精锐的蒙古骑兵,在通往北京的最后一道关口八里桥设防,准备与侵略者决一死战。
9月21日凌晨,清军由通州和张家湾、郭家坟一带向八里桥推进。上午7时许,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冲杀,一部分骑兵一度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短兵相接,毙伤敌军千余人。随后,由于南路法军将大炮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清军遭到重大伤亡。但守军与法军第二旅在桥边进行肉搏战,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指挥蒙古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试图分割敌军的阵势。然而,由于清军另一将领败退,僧格林沁的计划未能实现。但他仍然骑马在前,挥舞着黄旗继续指挥战斗。
在英法联军威力巨大的火炮面前,骁勇的蒙古骑兵损失惨重,僧格林沁只得率部撤退。随后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也在冲天大火中化为灰烬。北京失守后,僧格林沁遭到了严厉的处罚,被褫官革爵,几乎贬为庶民。
3、马革裹尸,死后极尽哀荣
咸丰十年(1860年),直隶、山东一带捻军四起。此时清廷能够打仗的将领基本都在南方与太平天国作战,无暇北上,在家闲居的僧格林沁,又有了重新出山的机会。九月,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
同治元年(1862年),僧格林沁乘太平军失守寿州、捻军在皖北陷于孤立无援之机,率部由豫东入皖,与苗沛霖部团练一起对捻军前后夹击,次年春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捕杀了捻军首领张乐行,在鄂东霍山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并打散十几万人。
张乐行死后,捻军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与李秀成相会后,回至皖北。经过整编的新捻军,为反击僧格林沁的骑兵,“易步为骑”,已经发展成一支以骑兵为主的正规化部队。而僧格林沁屡胜而骄,继续采用穷追不舍的战术,最后被新捻军引诱,在河南、江苏、山东等省千里平原上奔驰三个多月,军需不济,将士饥疲,作战屡屡失利。
1865年5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荷泽地区)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菏泽西北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战士杀死在麦田,终年55岁。
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清政府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
1865年7月,清政府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今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
僧格林沁的死,标志了满蒙旗人将领辉煌时代的逝去,从此大清的军事舞台上,湘、淮将领成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