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历史上是否有其人?她的身世如何?她是怎么死的?她死后葬在哪里——是新疆喀什,是北京陶然亭,还是遵化清东陵?世间有种种野史、笔记、小说、诗文、戏剧、影视,令人迷惑,无所适从。
1)美丽的香妃传说
香妃的故事历来非常迷人。传说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长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乱,霍集占被清廷诛杀,将军兆惠将香妃生擒送与乾隆。但香妃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不从乾隆,最后被太后赐死。死后,将其运回家乡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
新疆喀什城东三公里处有香妃墓,当地人称“艾孜牙提”。“艾孜牙提”是座很大很雄伟肃穆的维吾尔族风格的建筑,有圆顶,圆顶上有塔楼,塔楼尖儿上有镀金月亮。大厅里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排着72座坟丘。香妃墓显然是借助“香妃”的名气,她的墓不过是这72座坟丘中的一座,位置在平台东北角。她和她的家族在一起,这个家族有五代人共葬在这座大墓堂里。
香妃何许人也?
据传闻,乾隆中叶,清军入回疆,定边将军兆惠俘获一回部王妃,此女子天生丽质,更奇的是她身体会散发异香,人称香妃。乾隆帝对她大为倾心,执意纳之为妃,为讨其欢心,特在西宛建造一座宝月楼,供香妃居住,并常亲临探视,希其顺从。然而香妃性格刚烈,誓死不从,并身藏利刃,表示不屈决心,还时常因思念家乡凄然泪下。皇太后得知此事,召见香妃,问她:“你不肯屈志,究竟作何打算?”香妃以“唯死而已”相答,太后说:“那么今日就赐你一死。”香妃顿首拜谢,于是趁乾隆帝单独宿斋宫之际,命人将香妃缢死。太后处死香妃的原因,除了上述为成全其名节外,另有说是太后耽心自己的儿子弘历(即乾隆帝)为香妃所害,还有说由于香妃受乾隆帝宠爱,诸妃妒忌,向太后进谗言,太后听信谗言而加害香妃。香妃死后,乾隆帝悲伤不已,最后以妃礼将其棺椁送往故乡安葬。此说在清末民初流传颇广,出现不少叙述香妃故事的戏曲说唱、小说诗歌,绘声绘色,凄婉动人,使不少人对香妃传闻信以为实。1914年故宫浴德堂展出一幅以《香妃戎装像》为题的清代女子戎装油画像,于是传说更加流行。
香妃死后,乾隆只有叹息的份儿,无奈将其送往新疆安葬。她的遗体是按伊斯兰截的规定做了处理之后,特意作了一顶轿子,由124人攀抬着,翻山越岭经过大沙灌,路上走了有三年半的时间才回到喀什的。还有传说,香妃死后葬在了北京香山,北京香山之名因香妃而来。
显而易见,香妃是和顺治帝的董妃,光绪帝的珍妃一样被渲染得极绚、丽极悲壮极楚楚可怜极赋传奇色彩的人物。
1914年,北京古物陈列所成立,该所设在故宫外廷。成立时,古物陈列所从承德避暑山庄运来了一幅油画,画中女子小眼厚唇,披挂着西式盔甲。此画被悬挂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西侧的浴德堂后元代所建阿拉伯式浴室的门相上。阿拉伯浴室被称为“香妃浴室”,悬挂的画像被称为“香妃”画像,此外还有说明文字,香妃《事略》记述以上传说。戎装画像、阿拉伯式浴室、说明文字三位一体,互为佐证,加上古物陈列所所具有的严肃性、权威性,迷惑力引诱力极大,观众纷至沓来,一时卷起了一股“香妃”热,其画像被印成照片,价格昂贵,销量却很好。
这恐怕是历史上第一次炒香妃的事件,也是相当成功的一次。70年代,在香港又有人炒了一回“香妃”,又有一种香妃像画片出现,也是根据一幅油画影印的。画中人与戎装的香妃不同,很是秀气,柳眉凤目瓜子脸,这种形象地照片也不胫而走,被多种书商翻印,大发其财。
2)百年难解的身世之谜
从清代乾隆朝留下来的许多历史档案资料来看,乾隆帝后宫中的容妃的事迹都一一和传说中的“香妃”相似。首次提出传说中的“香妃”就是容妃的是清史大家孟森先生。他在抗战前夕写的《香妃考实》一文中,提到了一条主要的证明材料:有人“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即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这是因为“民国二、三年”时守东陵的人,仍是原来清皇陵的守墓者。他们说容妃就是“香妃”当属宫廷内部因袭的传统说法,比较可靠。结合本章开头赵尔巽的《清史稿》卷214“后妃列传”中的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这些记载表明,容妃确是实有其人的。在清高宗诸妃中,“容妃”是首先提到的“回部”即维吾尔族妃子。同时,近年有学者以众多可信的资料也考证出,传说中的“香妃”,就是指乾隆皇帝的维吾尔妃子——容妃。传说中关于“香妃”的许多事情是后人编造出来加上去的。
孟森教授在《香妃考实》一文中认为她可能是大、小和卓的妹妹或女儿,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应该是一种因袭旧说的牵强附会。有学者发表《“香妃”史料的新发现》一文第一次公布了在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的清朝档案资料,其中有一个重大的发现;“香妃”的祖先不属于阿帕克和卓支系,而是属于额赖玛特和卓支系的。这支家族和大、小和卓同一个高祖,但不是一个曾祖。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帝令额色伊、图尔都、玛木特和额赖玛特和卓支系的其他人陪同“香妃”进京,都受到了清朝皇帝的封衔,并在皇宫南城墙外的西长安街,为他们建造了特别的寓所。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发现的资料,“香妃”是辅国公图尔都的亲妹妹,而图尔都和“香妃”兄妹的父亲,根据《西域同文志》和《西域图志》所载的谱系表看,应该是“和卓”阿里(即艾力)。额色伊是她的五叔,帕尔萨是六叔,图尔都是兄长。有的学者主张“香妃”之父为帕尔萨。但根据清皇宫内府档案,清廷给帕尔萨的封爵和御赠他的财物、“香妃”去世后分给他的遗物等的数量都比别人少,不象是对待一位“国丈”大人。《清史稿·后妃列传》以及现在出版的《二十六史辞典》中都明确地写着“容妃”是“台吉和札赉之女”。“台吉”是封号,“和札赛”三字包含了伊斯兰教上层的称呼“和卓”和“香妃”之父的名字“阿里”两部分。“卓”和“阿”合音为“札”;“妾”是“里”的模糊音。“和卓阿里”四字的快读音为“和札赉。学者们等把“赉”字误认为“麦”,就永远解释不通。这类例子在《清史稿》等史籍中还很多,如把“和卓集占”快读而翻译成为“霍集占”就是另一例。如此流传,往往弄错了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真名实姓。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香妃”之父为额赖玛特家族支系的和卓阿里,即和札赉。和卓阿里英年早逝,在大、小和卓反叛清朝时已经不在了。当年联合布鲁特武装牵制并攻打喀什叛军的“回部”武装的是“香妃”的五叔额色伊和胞兄图尔都。
3)香销玉殒在深宫
“香妃”家属不仅不属于大、小和卓叛乱集团,而正相反,他们还曾经起兵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当时,“香妃”的哥哥图尔都和五叔额色伊一起,联合了布鲁特(柯尔克孜族)的武装去攻打盘踞在喀什噶尔的叛军。平定叛乱以后,“香妃”随叔叔额色伊和哥哥图尔都一起被乾隆皇帝召到北京长住。不久,进宫当了贵人,跨越了“常在”和“答应”两个阶梯,得到特别的优待。新进宫的“和贵人”得到了珍珠、丝、毛、200两银子和15两金子的赏赐。一个月后,她的兄长图尔都喜获一所新的有二十多间房的寓所,在今东四附近。赏给他的礼物有布匹、马具、家具和现金。他的年薪从100两银子增加到240两银子,而与此同时,额色伊和其他在京亲属仍保持他们原有的年薪水平。也就在这段时间里,图尔都喜得佳偶—娶了一位满族夫人,名叫巴兰。
在皇宫里,和贵人享有和宫内所有妃殡同等的华贵豪奢的生活。上面将哈密瓜等贡品分给宫中女眷时,和贵人往往得到额外的一份。由于她信奉的伊斯兰教规定食物的严格限制,还带来了她自己的维吾尔族厨师努尔买提,专门为她烹调清真食品,如“谷伦祀”即“抓饭勺。她显然继续穿她自己的民族服装,因为在她当妃殡的头五年,有文字记载在1765年,乾隆将她晋升为“妃”的级别时,说明她没有满族的宫廷服饰,上面命令为她缝制合适的长袍。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和贵人”晋封为“嫔”,并改名为“容”,称为“容嫔”,是秉承皇太后的旨意。乾隆二十六年甲午上谕:“钦奉皇太后旨意,贵人拜尔噶斯氏、霍(和)卓氏,……俱著封为殡。”在内府的文件里,作为“容嫔”出现在第二个三年期。同年,其兄图尔都从台吉摺升为“辅国公”。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辛酉上谕:“钦奉皇太后旨,……容嫔著封为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的第二位皇后死后,他再没有立皇后,从此,容妃是宫中最高等级的妃嫔之一,仅次于皇贵妃。她的地位在妃子中处在第三或第四位上。
史书上记载,容妃曾多次随乾隆和皇太后外巡。1765年(乾隆三十年),她同乾隆帝去江南巡视,到过苏州、杭州等繁华城市。在南巡中,供给她的菜肴有野鸭、鹿肉、鸡和羊肉;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她又随同乾隆帝到山东去登临泰山,瞻仰了曲阜孔府。她还随同乾隆帝一起巡视过东北的盛京(今沈阳)和热河,并是木兰狩猎场的常客。从这么多活动来看,容妃和乾隆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并非向影视作品中描写的那么敌对。
乾隆帝还为容妃修建宝月楼。宝月楼就是今中南海新华门门楼。这里明朝为南台,没有大的营建。清顺治、康熙年间两度扩修,为避暑之处:东为春明楼,西为湛虚楼,南为迎薰亭,北为香殿、涵元殿、翔鸾阁,加上殿阁两旁的翼楼,都属于瀛台的范围。清末光绪被幽禁在瀛台。民国初年,清室尚以优待条件居住在大内,外朝则先归民国政府。民国间先改皇城正中之门名为中华门。中华门在明朝称大明门,清朝称大清门,民国有人建议:“大内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今国为中华民国,而正朝之门通当东华、西华之间,天然一中华门也!”语既巧合,遂为定议。不久以西苑为总统府,府门与正朝门相并,距长安街以辟宝月楼为府门,位置适合。今天的新华门,就是往日清朝宝月楼下所开辟之门。
大清朝在乾隆以前,没有回族妃嫔的先例。容妃以回部女子至清朝,乾隆不把她安置在后宫,特营建西苑宝月楼,作为金屋藏娇之所。楼南隔街建“回子营”,修礼拜寺。乾隆御制诗中,有关宝月楼的诗很多。乾隆在1760年夏天,有诗云:“轻舟遮莫岸边维,衣染荷香坐片时;叶屿花台云锦错,广寒乍拟是瑶池。”此以嫦娥比拟容妃。1763年新年又作诗云:“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乾隆自注:“楼近倚皇城南墙。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望,人称’回子营’。新建礼拜寺,正楼对。”当时,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都住外城。唯独回子营近在咫尺,依靠九重。这是乾隆爱屋及乌。乾隆为容妃兴建宝月楼的原因是:
第一,语言文化不相同。容妃讲维吾尔语,不能与诸妃嫔住在一起顺利交流,所以特地隔于南海最南之地,其地又距外朝之外垣。这里同皇宫既联系又分割,环境优雅,湖水涟漪。乾隆会维吾尔语,可以同容妃用维语直接交谈。第二,饮食习惯不相同。皇后的正宫坤宁宫兼作萨满祭祀的场所。坤宁宫每日进猪两口,在神案上宰猪,在大锅里煮猪肉,祭祀敬神。元旦祀神,皇帝、皇后行礼;春、秋两大祭,皇后亦到,妃嫔自当侍从。而最尴尬者,则为后妃受胙,是一种猪肉米饭,这是回教徒所万万不能忍受之事。所以将容妃单独安置在另一个生活区域,生活上很是方便。第三,生活风俗不相同。维族的衣服、装饰,同皇宫的后妃、宫女都不同。皇宫除御花园外,别无游观之处。乾隆于瀛台之南筑宝月楼,则随时可以驾幸西苑,而不必如临圆明园,路途既远,又烦劳出驾。容妃在这里则可免去其他妃嫔争宠之扰。第四,宗教信仰不相同。满族的宗教是萨满教,乾隆又崇奉喇嘛教。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要做礼拜。容妃所居之地,隔长安街而对回子营,建回教礼拜堂及民舍,并使内附之回民居住,屋舍皆沿袭回风。容妃站在楼上,可以望见对面的“回子营”,以解思念之情。
从报告容妃最后几年生活的某些档案资料获悉,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她命令从苏州的皇家丝绸厂提取了价值近400两银子的丝织品。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她从皇宫的药剂师处开了“平安丸”,显然当时她感身体不适,但似乎仍然在继续正常地出席皇宫里的酒宴和其他大事。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第三个太阴月,她得到皇帝赠予的礼物奶糕。同年四月十四日,皇帝又送给她十个蜜柑。五天后(四月十九日),她竟不幸与世长辞了。她的确切死因,至今还无从查考。容妃去世以后,她的财产分给她的娘家、太监、宫女、穆斯林士兵及其妻子们,在有关资料中都有详细的记录。从毛皮和珠宝到台灯和洗澡盆都被极为谨慎地分配给不同的人。档案中还有一则鲜为人知的信息:容妃还有一个女儿,她的遗物中有一部分是留给她的女儿,这是一位现已不知名的公主作嫁妆用的。
4)众说纷纭的画像之谜
后来传有法国的耶稣会画家郎世宁给容妃画的戎装像。时容妃进宫已有二十余年之久,实际上不可能画得很象。再说她那时候已年过半百,姿色不可能不减。从画像分析,也许郎世宁根本没有见到过这位容妃,因此有人对此像的真伪提出异议。有学者认为所谓“香妃戎装像”也并不一定就是容妃。因为此像原在热河行宫保存,拿到北京展览时,并没有任何题款和文字,据几乎一生均在故宫工作的单士元老先生回忆:当时的说明是没有根据的,是几个人拿的主意,为的是以这张像来吸引游客,却为后人制造了混乱。其实,在乾隆皇帝身边,确实有一位喜穿戎装的女子,这不是别人,就是他十分心爱的第十个女儿、和珅的儿媳妇和孝固伦公主。此人生来活泼伶俐,聪明好动,乾隆十分钟爱,视若掌上明珠,从小就被养育在乾隆身边。乾隆又因她“貌类己”,曾说“汝为皇子,联必立储也”。和孝公主从小就喜欢打扮成男孩子的样子,更喜欢与男孩子一起游戏。她经常跟随乾隆一起出巡、秋弥,当时她用过的弓箭、盔甲、马鞍、撒袋等物,后来一直为乾隆的皇孙辈所用。史料记载她“性刚毅,能弯十力弓,少尝男装随上较猎,射鹿丽龟,上大喜,赏赐优握”。联想到所谓《乾隆帝与香妃御苑行猎图》中射鹿的景象,正可以认证乾隆与和孝公主射鹿的情景,由此推测《香妃戎装像》中的香妃应是和孝固伦公主。
5)一代名妃魂归何处
“香妃”在1788年54岁时因病去世。这一点在今天的清史学界已成定论。但关于容妃墓的地点,一为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这座墓在新疆人眼中,与其说是香妃墓,倒不如叫它“阿巴克霍加麻扎”更为准确。阿巴克霍加麻扎是综合维吾尔族建筑与园林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整个建筑群占地70亩,门口及围墙外是一片挺拔的白杨树,进大门后便是一座座奇特的小花园,种有色彩绚丽的八瓣梅、大丽花等。奇花异卉,还有当地的特产菩提子。每当初秋,菩提子硕果累累,呈翠绿色,仿佛是一串串翡翠,令人馋涎欲滴。麻扎的阿巴克霍加墓主建筑物高26米,底35米,宽30米,墙由绿色的琉璃贴砌而成,巍峨宏伟,金碧辉煌。优美而神秘的环境更加渲染了香妃之谜给人们的无穷**。据史记记载,阿巴克霍加麻扎始建于公元1640年至1927年,时间跨度达三个世纪之久。阿巴克霍加麻扎包括大礼堂、教经堂、客厅、水池等,是一座很有艺术特色的建筑群,墓内埋藏着伊斯兰大传教者阿巴克霍加和他父亲阿去默罕德玉树甫等五代霍加,计72人。据讲,这里的麻扎几乎为清一色的男性,唯一的女性便是阿巴克霍加的重侄孙女伊帕尔罕,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香妃。乾隆皇帝备受香妃情感的牵挂,不久便派出124人抬着香妃的灵枢从京城出发,沿长安、兰州、古丝绸之路出玉门关,历时三年半时间终于走到了香妃的出生地喀什,将她埋在阿巴克霍加麻扎里。这就是如今的香妃墓。
一为河北遵化县东陵。容妃一人怎葬两地?上文曾提到,传说当年容妃去世后,其遗体由灵轿运送到喀什噶尔东北郊的伊斯兰墓群下葬,一架“驮轿”还停放墓侧。史书上说,她去世以后,乾隆帝悲痛欲绝,特下诏书将他的这位爱妃隆重地安葬到距北京东面125公里河北遵化县的清东陵中。在那里,清代历朝的顺治、康熙、乾隆和他们的后妃们都长眠于此。那是一个面积很大的皇家陵寝地,风水独好,现在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前面已经交代明白,这种说法有民国初年原清代皇宫委派的守陵人的识别为证河北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裕妃园寝中,亦有一座容妃墓。
1979年容妃墓出土,史学家根据种种资料,推翻了各种香妃的传说,认为香妃就是容妃。墓的地宫内由一道石门,四道石券组成,一具红漆棺木停放在宝床之上,棺侧被砍开一个大洞,棺内已空空无物。在杉木红漆棺头,有金漆的伊斯兰文的古兰经,可辨的文字为:“以真主的名义……”棺外西侧,于泥水中发现一具头骨、一条长九十三公分的花白发辫,上面结有红色的头绳。西北角的棺木下压着一些绣花、缂丝袍褂的残片,还有几件织成的袍料。一条黄色八宝花绫织成的“哈达”最为引人注目,它与北京白塔寺的塔腹内所出的乾隆年间的五条色彩的哈达很相近,机头上所织的文字,也类似“吉祥颂”。其他各色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饰物零星散见;另有几颗牙齿和指甲。由这些墓中遗物可以推断:
(一)清代帝、后、妃的棺椁上,大多是镌刻藏文佛经,用以超度亡灵;惟独容妃棺木上是古兰经,这是死者生前的信仰及民族所属的证物。(二)墓中所出的花白发辫,证明了死者年龄。花白发辫与档案所载容妃年龄五十五岁相吻合。(三)墓中所出的头骨,显示出维吾尔族女性特征,其骨缝密合程度及牙齿磨损状况,也证实了容妃的卒年是五十五岁左右。(四)墓中所出的织物上织有“江南织造臣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等字样,据文献记载,江宁织造臣成善正是乾隆五十多年任职的织造官,苏州织造臣四德在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时任杭州织造,四十九年始调任苏州任职。清宫档案《绣杏黄缎净八团金龙袍一件料工银两清册》中载有容妃生前曾在苏州选用了一批织物,正是四德任职时所织造。这些织物及织物上织有的织造官姓名,旁证了容妃生活的年代。
大量史实和物证表明,容妃就是传说中附会的香妃,是乾隆帝四十一位后妃中唯一的一位维吾尔族女子;既不是叛乱头目霍集占的妃子,也没被皇太后赐死。最奇怪的一点是从所有出土的文物中,以及有关她身世的记载里,都未曾找到她身上曾带有香味,以及有关“香妃”之说的痕迹。一个传说中如此神秘的女子竟是一个平凡的宫妃,真让人不可接受。但细细想来,我们仍有许多问题要进一步思考:
1、香妃或说容妃究竟叫什么?是伊帕尔汗还是买木热·艾孜本?
2、其父究竟是谁?容妃是维吾尔族上层人士艾力和卓之女。其叔额色尹与兄图尔都曾帮助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的书上称“喀什香妃墓”:这里本是香妃家族维吾尔宗教首领巴·霍加(香妃的祖父)等五代人的墓地。她是维族宗教领袖霍加的女儿。也有学者称:“史料表明,和卓氏生于雍正十二年,为新疆伊斯兰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世居叶尔羌,属和卓旗,故称和卓氏。和卓是族称而不是名胜。我们从转了好几道手的材料中,无法得到其名、其父母的明确的答案。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到,有资料说新疆反清首领的名字名叫霍集占。霍加、霍集占之间不知有什么联系。叛乱是容妃家族内的人发动的?
后世的人探究一个独属于容妃自已的名字,弄清她的血脉渊源,也是为了探究这样一种可能性:会不会容妃之外另有一个回族妇女与乾隆有过瓜葛?譬如说被镇压下去的反清宗教首领的妻子,虽被献入宫,却终未成帝妃,却实实在在是回族王妃?有没有可能喀什香妃与容妃无涉,里面所葬的虽不是异体生香的香妃,却实实在在是有香妃名号的香妃?而后人则把这个香妃与容妃混成了一人?正是许许多多像香妃这样没有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更加让历史犹如一座迷宫,充满了幻觉和玄奥。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对这位香妃只作了简单的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