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即大玉儿),13岁时就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她为了辅佐福临、玄烨两代幼主,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为大清王朝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后代子孙们的尊敬和爱戴。但她在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度过了75年岁月后,却令人不解的是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终于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胤禛安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地宫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后人猜测,这和她传说下嫁给多尔衮有关。
传说,当初,科尔沁贝勒寨桑曾将布木布泰口头许配给多尔衮,没多久努尔哈赤又去科尔沁部,见了布木布泰,就将布木布泰为皇太极定了亲。多尔衮认为:布木布泰本来属于他的,是被皇太极夺了去。多尔衮为了确保福临即位,宁肯放弃自己当皇帝的机会,同时也断绝了皇太极另一个继妃所生的儿子豪格的皇帝梦。孝庄文皇后知道:多尔衮权倾朝野,羽翼丰满,废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变,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难保,连大清江山也可能断送在八旗内乱之中。因此,她变鹊桥暗渡为明媒下嫁,可说是明智之举。于是朝廷以皇帝名义下诏行婚,制礼,举行婚礼。不出两年,多尔衮病逝。福临再无后顾之忧。此后,可能因为满人接受了汉人的道德标准,以此为耻,不肯在正史中写入,后人也以此为憾,不提“下嫁”之事。
关于孝庄皇后为什么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间还有”托梦定陵址”的说法。大意是:孝庄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决定将她葬入昭陵,与太宗合葬。但当梓宫途经东陵时,突然沉重异常。128名杠夫个个被压得龇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难行,只得把梓宫就地停放。两个时辰过后想继续前行,梓宫就像长在地上一样,丝毫不动。这下子可急坏了送葬诸王大臣,于是飞报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筹莫展。当夜皇帝梦见孝庄皇后,对皇帝说:”我决计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皇帝醒后,遵照嘱咐,择吉鸠工,即地建陵。这回再移动棺椁也不那么沉重了。很显然,这纯属神话,不能作为依据。
而查阅史料,孝庄皇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有这样一段记载。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当孝庄文皇后病重时,对康熙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这种做法是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许多野史称她有难言苦衷,因为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一事,再同皇太极合葬便不合情理。
那么,为什么孝庄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而不是在皇陵内呢?真正的原因是,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第二,孝庄虽葬在遵化清东陵,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东陵区外,以示区分。第三,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皇后在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谒陵时,每次都必先从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将昭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第四,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谒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皆走左门,臣工走右门。把昭陵建在大红门左侧,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又滨临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从以上几点看,将孝庄皇后葬在东陵陵区外,绝不是为了罚她为后代子孙看守陵门,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