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晴是一个3岁的小女孩,平日里最喜欢让妈妈给她讲故事。特别是在睡觉前,只有听完妈妈讲的故事,她才会安心地入睡。可是,让妈妈感到奇怪的是,给晴晴买的这本故事书已经讲了好几遍了,每个故事也都讲了七八遍了,但她还是要求妈妈重复讲给她听,而且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妈妈特意为她买了一本新的故事书,可晴晴连看都不看,想听故事时依然拿起那本听了很多遍的故事书。于是,妈妈不解地问晴晴:“这本书的故事你都已经听了好多遍了,妈妈都能背下来,你为什么总是听不够呢?”晴晴只是简单地回答道:“我就是喜欢啊。”妈妈听了很无奈,只好拿起那本故事书继续给女儿讲。
其实,不仅是听故事,晴晴看动画片也是如此,喜欢反复地看。最近,晴晴非常喜欢看小猪佩奇的动画片,可是每次她打开电视看这部动画片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只看那一集。很多情节她似乎都已经记住了,但依然重复地看。妈妈见此,问她道:“这一集你都看了多少遍了,有什么好看的呢?你怎么都看不够呢?”可晴晴却像没有听见似的,依然美滋滋地在那里认真地看着,时不时还会被其中的情节逗得直笑,一副很满足的样子。
这让妈妈不免感到担心和忧虑:女儿怎么会有这种“怪癖”呢?她是不是身体出现什么毛病了呢?要不要将她的这种行为强行地纠正过来呢?
其实,孩子的这种“重复癖”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这是孩子的一种正常表现。有心理学家表示,孩子喜欢重复做某件事,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方式,因为反复去听、去看一些内容,能够帮助他们记住那些信息,而且记忆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所有的孩子喜欢反复做某件事的原因都是一样的,他们在做完后会感到非常开心。比如,当有的孩子学会了拼图,他们就会为了享受自己的新技能而一遍又一遍地做。重复去做不仅能够提醒他们做事的方法,还能让其享受完成任务的乐趣。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表示,反复做某件事情往往能够提高孩子的智商。所以她建议父母和老师应该对孩子多做一些从感觉到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指导。她在《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中就曾讲到自己所发现的一个现象:一个大概3岁的小女孩在摆弄积木时,总喜欢将一些圆柱形状的积木放在不同的容器中,然后再将其取出来。这些圆柱形状的积木大小都不一样,但恰好能够放在那些容器的瓶口中,如同软木塞将瓶子盖住一样。最终,这个孩子做了42遍才心满意足地停了下来。
当孩子有了这种体验后,他们就像是刚刚充完电,显得非常有活力,而且从中感受到很大的快乐。比如,孩子总是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或是看同一集动画片,可对于成年人来说,看一遍就足够了,但孩子们却是百看不厌。这是因为孩子在重复听或是看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和成就。
因此,有心理学家指出,喜欢重复做某件事是年幼孩子共同的心理特点,这对他们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虽然有再认知的功能,甚至能够发现和补充故事中一些遗漏的地方,但他们自己却不能完整地讲述这些故事,所以,他们很喜欢“大人讲,他们来想”的方式。
由于年幼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只有在不断重复的过程才能发现更多新的信息。而大人总是认为“没有意思”的那些重复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每次重复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所以,我们看到孩子在那里不厌其烦地重复看着动画片或是听故事时,表情总是那么满足和幸福。
有专家分析,年幼的孩子之所以会重复去做某件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心理发展的特点。因为年幼的孩子认知能力、记忆力发展等还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当他们在看不同的动画片或是图画书时,就会出现记不住的现象,而不断地重复则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重复的过程中也会让孩子增强记忆,并从中体验到成就感和乐趣。不过,随着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2.个性的体现。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往往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由于孩子的个性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而喜欢重复做某件事则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和喜欢重复个性的一种体现。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面对有“重复癖”的孩子,家长不妨利用他们的这种重复性来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很多孩子如果知道接下来会发生哪些事情,他们就会变得很有控制感,从而觉得更加舒服。比如,有的父母在每天晚上都会按照同样的顺序重复一些事情:吃饭、刷牙、洗澡、讲故事、睡觉等。那么,孩子就会轻松地按照这个顺序去做,甚至有时候会主动要求那样做。此时,不妨问孩子:“我们接下来该做什么了?”有的孩子就会很快地回答出来。
当孩子学会做某件事后,他们很愿意重复去做,因为他们能够预见之后的事态发展。当孩子将同一个故事听了很多次后,他们就会记住大多数段落的情节和结尾是什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从中体验乐趣和满足感。
另外,家长也可以利用孩子的“重复”,用一些新鲜的事物来吸引他们,并适当地满足他们这种“重复”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