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和7月在巴尔干和中欧发生的事件,迅速引发了战争。德国预计自己将要称霸的时刻到了,而英国几乎发挥不了太大的影响力。英国从战争中可能获得的收益,会比任何其他欧洲大国都要少——或许俄国除外。如果德国人不入侵比利时,英国的自由党内阁是否会参战,值得怀疑。但是德国人既忽略了英国传统上对低地国家的战略重要性的关注,也忽略了保证比利时独立的重要含义;在普法战争期间,英、德两国曾于1870签订协议、保证比利时长期独立。德国进攻比利时使事情有了决断,阿斯奎斯带领他的内阁宣布参战。只有两名内阁成员辞职——约翰·莫利(John Morley)和约翰·伯恩斯(John Burns)。阿斯奎斯决心参战时的心情十分沉重:士兵们兴高采烈,兴致勃勃地奔赴战场,以为“圣诞节前就能结束战争”——英国的政治领导人可没有这样的心情。
对于欧洲大陆的这场战争,英国人在心理上远没有做好准备;从整体上说,物资准备也不够。当时,陆地战争一直被视为由职业士兵和一些志愿兵参加的、不太重要的事情,即使是在克里米亚战争和南非战争中,仍然持这种观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在贵族和绅士中有影响力,在公学中的影响也日益加深,但在其他地方就不太被重视。一些右翼团体试图将社会军事化——从19世纪50年代的民兵组织,到来复枪志愿者,再到20世纪初罗伯茨勋爵的兵役联盟。但各团体的努力显然失败了。“特拉法加日”是一年一度的军事庆祝活动,反映了公众主要还是指望强大的海军,认为英国应该采取防御性姿态,即所谓的“蓝海政策”。除了在某些农村地区,对普通百姓来说,“去当兵”“去领国王的军饷”只是在失业或遭遇个人灾难的情况下不得已的下策。在庆祝仪式中,英国公众喜欢军乐队和鲜亮的军服——因为这些是娱乐活动,而战争的表现与之恰恰相反。讲究盛大场面、注重国内事务,是英国的风格。在爱德华时代,政府签订的出售枪支、舰船的合同,价值可观;并且军售是英格兰东北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的来说,军事事务很少让政府和上流社会烦心。军事事务,渗透到了几乎每一个欧洲大陆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秩序中——而英国还没有受这样的影响。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向世界呈上了令人瞩目的自由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公共实验,其成功的前提是自由贸易和世界和平。1914年8月4日,星期二,该实验戛然而止。
田间的庄家已经收割,灰色的干草垛立在太阳下;那里传来低声细语,有人在吟唱:“收完了,过来吧,蜜蜂已经弃三叶草而去;你美好的夏季结束了。”
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长长的小径》(The Long Tr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