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说过,“双月园”策划,是你的策划当中一个“质的飞跃”,那么,请你谈谈双月园策划的意义好吗?
关于“双月园”策划,我在这次巡回讲演中专门讲了起码半小时,很详细,你可以找稿子来看一下(本书读者请参看《策划旋风》一书)。
概括地说,我讲了两个文化板块的问题,即珠江文化和黄河文化,而且讲了“物质不火定律”。碧桂园策划作为早期的启动,是在市场化很发达的地方运作的;山东双月国的策划和启动,要艰难一些,但启动以后,回报也会是多元的,而且要多得多,这涉及中国南北文化之间的比较问题。
你曾经说过,对深圳“国都”集团“高尔夫花园”的策划,是一场“改编游击队”的策划,请问,这一策划的特殊意义是什么?
深圳“国都”集团“高尔夫花园”策划,特殊在于是对深圳企业的策划
深圳是短期行为严重的地方。它不像珠江三角洲,企业是从蝌蚪到青蛙,经历了比较完整的演变过程,企业化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深圳有自己特殊的背景。它没有固定的行业。“合法走私”赚钱,大家都去当外贸商、炒批文;股票赚钱,大家都去当证券商、炒股票;期货赚钱,大家都去炒期货;房地产赚钱,大家都去炒房地产;是一个只讲目的、不择手段的社会。
经过几年的筛选和整顿以后,深圳面临一个从“东周列国”到“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的转变过程。在这种形势下,深圳下一轮将是一个残酷的淘汰过程。谁能够成为“春秋五霸”,谁能够成为“战国七雄”,市场非常关键。这不仅涉及企业本身,也涉及深圳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即房地产业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因此,不管宏观层面,还是中观层面,亦或是微观层面,意义都非常大。
我们接受了深圳一家带有共性的企业——“国都”集团的邀请,为之进行策划和引导。我们希望通过有理论、有实践的策划,通过科学的和阳光下的行为,来引导企业,使项目和企业获得成功,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能够强化深圳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不规范的房地产企业,使之从“游击队”提升为“正规军”,做到靠规范行为发财,靠规律发财,靠真功夫发财。这也是这项策划的意义所在。
我听你多次谈到“金业集团“策划,并且很满意,请你谈谈“金业”策划的重要意义好吗?
“金业集团”策划,其意义在于它的宏观性和完整性。
我们一般看到的房地产策划,都是做市场。金业集团策划,涉及我的策划理论在一个操作过程中的充分体现。它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原创性思路的提出,到操作过程,到预留管线思路的提出。结果证明,他们找到了一条短平快的道路,1年胜过别人10年、20年。是一条相当快捷、相当成功的道路。
毛泽东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没有理论指导的企业是盲目的企业,盲目的企业是不能走到彼岸的。这次,通过理论的指导,使他们(金业集团)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成了“出成果,出机制,出人才,出品牌”的企业,其意义比碧桂园大100倍。
“金业集团”策划的操作过程,是按十五大的精神进行的。十五大终于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动产权了,不动产权社会就没法前进了。所谓“动”产权,包含两个意义,一是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对传统的“一大二公”观念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二是提出混合经济,产权兼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互相补充,不搞“性别歧视”,不搞“属性歧视”,不搞产权歧视,也是一个进步。
“金业集团”策划是一个循环,画了漂亮的一个弧。
房地产项目成功,固然意义很大,但通过项目的成功,实现资产的重组,意义更大,体现了我原来说的原子裂变效应,为裂变找到了一个释放点。许多人谈兼并,带有很大的投机性,通过勾结的方式使国有资产流失,壮大自己,“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歪门斜道,等等。我们觉得自豪的是,我们帮助企业赚取的是阳光下的利润。它告诉人们,用正大光明的方式,用产权兼并的方式,用市场化的方式,用光明磊落的方式,照样能走出一条脱胎换骨的新的道路。
在“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策划中,农民老板“梦断园林”的故事非常生动和感人,请你谈一谈,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启迪是什么?
“梦断园林”的故事给人们的启迪,可以说,见仁见智。对追求发财的人来说,启迪就是“富不过三代”,“钱财身外物,事业千秋业”,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居安思危”意识,才能保持事业的长久性。
我一直不想用“褒”或“贬”的方式来说明他。他是英雄,或者你可以把他当成英雄。如果不是英雄,你们去看看,中国有多少亿万富翁,但又有多少人留下了令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的东西?不管怎样,他以精卫镇海的精神,圆了一个梦,不光圆了他个人的梦,而且圆了中国农民几千年被压抑的梦,创了一个奇迹。但作为农民老板,他有农民的局限性。当他营造他的家园的时候,商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园也拱手让给了他人。这表明,中国在转型时期,一些偶然致富的农民跟不上时代,可能要被淘汰。这也是这些人们要珍视的。
另一方面,这个故事的意义还不只是伦理学方面的,也不只是人生教育方面的,而是策划学方面的。从策划学角度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怎样看待硬件和怎样看待软件的问题。有些人以为,只有硬件才是财富,谁知一个意外的东西在这个故事里表现了出来,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个东西往往才是支撑一个项目的神韵之所在。它告诉人们,故事也能卖钱,故事也能成为超级“卖点”。
听说前几年你给“娃哈哈”集团客串过一个非常出色的策划,那是怎么一回事?
浙江杭州有个企业叫“娃哈哈”,现在已经很“火”了。但在1992年,它正从校办企业转向集团公司时,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某省某市的某工商局说它的酸奶不符合标准,要赶出这座城市。
“娃哈哈”是杭州市的财政大户。于是市委秘书长两次专程到那座城市协调,希望不要搞地方保护主义,不要曝光。结果无效。“娃哈哈”还是被赶出了这座城市。
从消息公布的当天起全国一股退货风,“娃哈哈”每天损失300万元,“娃哈哈”销售部总经理抗争无效,割脉自杀。
矛盾非常尖锐!
“娃哈哈”的老总找到我,说“娃哈哈”面临命运之战,你有什么办法?
我问了老总几个问题:
第一,“娃哈哈”酸奶质量上究竟过得了关还是过不了关?老总说,肯定过得了关,而且我们是90年代的产品,用的是90代的国际检测标准,该市用的却是“文化革命”时代的奶类检测标准,那个时候根本没有“酸奶”这个东西,用他们的标准检测,当然很多地方“不符合标准”。我说:那好,让他们表演得越充分越好,你来个“后发制人,后来居上”。
第二,你们同新闻单位的关系怎么样?老总说,关系非常好,只要事出有因,他们都会拔刀相助。我说,这很好。
第三,省市党政对你们怎么看?老总说,我们企业是省市的“亲儿子”,他们当然得扶持啦。我说,那好,虚功、实功都是有利的,不要着急,让对方先把文章做足,他们把后果搞得越严重,你们反弹的天地就越广大。
我接着对他们说: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平时你们哪能找到这样一个拓展市场、扩大影响的机会呢?厂家说,都死人了,退货了,还是什么机会!我说,不,是机会。中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许多地方搞经济封锁,“篱笆墙”——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变得非常突出。中央已经决定拆除这道“篱笆墙”,这可是一只撞到枪口上的大老虎,是非常有典型意义的,平时找都找不到。你们和新闻界有良好的关系,新闻界见到这种问题肯定愿意“拔刀相助”,因为这是开“顺风船”。如果没有第一个条件,你同新闻界的关系再好,他们也没有办法帮助你。这次他们完全可以当作中国的超级题材来炒作。由于有党委、政府的背景,你们企业既是“亲儿子”,是受害者,当然会取得党政的大力支持。这三种要素组合起来,就可以唱一场轰动全国的大戏。
“娃哈哈”按照这个主意去办了。他们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的记者找来,公布这件事。
因为正义在“娃哈哈”这边,中央电视台以连播的方式报导,每天播出一集专题片,题为《“娃哈哈”现象引起的“篱笆墙”问题》。之一、之二、在“之三”还没播出时,对方就受不了啦,赶快负荆请罪,表示错了,向“娃哈哈”检讨,希望中央台不要再播了,然后反面文章正面做,把“娃哈哈”重新请回这座城市。
通过这个行动,“娃哈哈”从一个地区性的企业,一下子推成了一个在全中国知名度非常高的超级企业。
这个不大不小的策划,把政治因素,例如全国的经济形势和中央的有关方针,和矛盾双方面的政府因素,例如各自对本身形象的关心,对自己的“乌纱帽”的忧虑,对自己地区财政利益的维护等等,都掺揉、渗透、融汇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