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疫苗接种(1 / 1)

在詹纳完成实验的数年后,在巴黎进行研究工作的路易斯·巴斯德使用感染了狂犬病的动物的干燥脊髓制成了一种抗狂犬病病毒的疫苗。这种病毒存在于患狂犬病的动物的唾液中,而且通常在野生动物如狗、狐狸和蝙蝠之间传播。尽管有些物种不会受到狂犬病的威胁,但对人类(感染者通常因被病犬咬伤而感染病毒)而言,若不经治疗,该疾病的致死率为百分之百。狂犬病病毒会侵入大脑并引发一系列恐怖的症状,然后导致患者死亡。这些症状包括典型的恐水症(惧怕水),伴随极度兴奋和狂躁,间或神志清醒。患者在神志清醒时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绝境。当患者试图饮水时,会引起呼吸肌剧烈**,但口渴会驱使他们反复尝试饮水,而剧烈的**可能导致全身抽搐和心脏停搏或呼吸停止。即使未因心脏停搏或呼吸停止而死,患者在这种状态下也只能存活约一周,然后就会陷入昏迷并死亡。所以巴斯德在研究疫苗时将狂犬病作为首个需要预防的传染病并不出人意料。

1885年,当巴斯德的疫苗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时候,他被说服在一个名叫约瑟夫·梅斯特(Joseph Meister)的孩子身上进行试验。这个孩子当时被一只疯犬严重咬伤,生命垂危。这种疫苗不但挽救了这名孩子的生命,也在此后挽救了无数生命,直到人们在培养细胞中培育病毒,并制成了更安全的制剂,这种疫苗才被取代。

不同于预防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等急性感染的疫苗,即使已被带毒动物咬伤,依然能通过注射狂犬病疫苗来预防狂犬病。这就是所谓的“暴露后”接种。因为病毒在引起症状前必须从感染部位沿神经通路抵达大脑,而病毒的旅程可能长达数月乃至数年,具体取决于感染部位和大脑间的距离,因此,只要在被咬伤后很快注射疫苗,就能防止病毒进入大脑。尽管这种疾病相对罕见,但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出现过狂犬病的地方性流行,而且全球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高达7万,从国家层面而言,印度的年均死亡率最高,每年该病导致2万人死亡。如果在高发病率国家旅行,建议提前接种疫苗。但事实上,人们对暴露后接种的需求极高,年均超过1300万剂。

毫无疑问,尽管疫苗的制备和试验成本极高,但在控制全球传染病方面,它们依然是最安全、最简便、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因此,人们正在制备或试验相关疫苗,以预防包括普通感冒病毒和高致命性埃博拉病毒在内的多种病原性病毒。疫苗的研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已有几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经批准用于临床的疫苗品种依然微不足道。这些疫苗包括预防儿童常见疾病的三联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以及脊髓灰质炎疫苗。

病毒疫苗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使用减毒(弱毒)活病毒疫苗,另一种使用灭活病毒疫苗。接下来,以现已进入根除尾声的脊髓灰质炎的故事为例,可以看出不同疫苗各有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