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都曾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患过丑陋的手部疣或疼痛的脚底瘊。这些症状由人**状瘤病毒引起。人**状瘤病毒科相当庞大,包含100多种病毒类型。人**状瘤病毒感染极其常见,尽管其中大多数病毒是无害的,比如引起疣和瘊的病毒,但也有几种病毒会引起癌症,包括最常见的妇女子宫颈癌。
人**状瘤病毒的靶细胞是扁平上皮细胞,即构成人体外层皮肤以及某些内部区域(如生殖道、口腔、咽喉和上喉)的厚细胞层。上皮细胞的基底层包含能终生进行细胞分裂并自我更新的干细胞。这条“生产线”一般会让死亡细胞定期从皮肤表面脱落,从而控制着微妙的平衡。人**状瘤病毒可通过小伤口或擦伤侵入,并在这些上皮干细胞中建立持久性感染。每当细胞分裂时,人**状瘤病毒基因组均会复制,并在干细胞后代中保留一个拷贝,从而确保能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另一个子细胞向上皮细胞扩散,它的成熟就意味着人**状瘤病毒开始生产病毒。因此,当细胞死亡并从表面脱落时,其中会包含成千上万的病毒粒子,并能通过密切接触(例如性行为)随时感染新的宿主。
来自纽伦堡的德国病毒学家哈拉尔德·祖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人**状瘤病毒和宫颈癌之间的关联,并在随后完成了证明。他于2008年因该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现在我们已了解,几乎所有宫颈癌的细胞中均存在人**状瘤病毒的DNA,特别是人**状瘤病毒16型和18型的DNA。比较罕见的**、阴门、阴茎、肛门、皮肤、口腔、咽喉和喉头的癌症细胞中也存在这些DNA。
人**状瘤病毒的基因组规模较小,仅包含8~9个主要基因。在自然感染过程中,名为E6和E7的基因将促使细胞分裂,以便病毒进入相关细胞机制,从而繁殖自身的基因组。因此,与未感染的细胞相比,人**状瘤病毒感染的细胞通常生长迅速,并会形成典型的小型菜花状疣,但这种感染本身不会引起癌症,恶性病变还须其他诱发因素,特别是病毒基因组须整合进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与乙型肝炎病毒整合相似,人**状瘤病毒基因组整合是一种可能因细胞分裂过程出现错误而造成的罕见的随机现象。这种整合会解除对病毒基因表达的调控,导致E6和E7过度表达,同时提高细胞的分裂速度。
根据对部分非患癌妇女的宫颈检查,人**状瘤病毒16型和18型的临床观察结果验证了上述实验室成果。事实上,对18~25岁的美国健康女性的检查显示,人**状瘤病毒携带者的人数占比高达46%,其中携带16型和18型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此外,20世纪60年代人们已建立了宫颈癌常规筛查来确定癌前病变,当发生病变时,因感染病毒而发生异变的细胞会保留在上皮层内。这种病变被称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并按严重程度划分为Ⅰ~Ⅲ级。各等级的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均存在人**状瘤病毒的DNA,尽管任何阶段的患者均可能痊愈,但若不予以治疗,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大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浸润性癌症。
有多种因素会提高人**状瘤病毒感染概率和**癌症概率,包括初次性行为年龄过低,性伴侣数量过多,口服避孕药以及其他性传播感染。吸烟者、免疫功能不全者以及有患病亲属(表明有患病的遗传倾向)的妇女在感染该病毒后会增加患癌风险。
虽然宫颈癌筛查可以查出高危型人**状瘤病毒感染者并跟踪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进展,但还不能准确预测谁会发展为外显的癌症。此外,发展中国家妇女罹患宫颈癌的风险较高,而宫颈癌手术价格昂贵。
图15 2002年世界各地宫颈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病死率估计值
不同国家的宫颈癌发病率各有不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南非和中美洲,而宫颈癌是这两个地区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图15)。全球每年新增近50万宫颈癌患者,并有超过25万人死于该疾病。自推广宫颈癌筛查以来,西方国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所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并未得到改善。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患者人数占全球患者总数的85%。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正在为青春期前期的男孩和女孩接种人**状瘤病毒16型和18型疫苗(见第9章)。相关人员相信,如能预防感染这两种最具致癌性的人**状瘤病毒,未来几年的宫颈癌发病率将会明显降低。因为接种疫苗的成本低于宫颈癌筛查,而且通过简单的注射即可完成,所以人们希望它能尽快在接种需求最大的国家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