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1 / 1)

原发性肝癌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卫生问题,也是全球十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每年全球新增25万多例患者,但只有5%的患者的生存期能达到5年。男性罹患该肿瘤的比例高于女性,并且该肿瘤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最常见,每10万人中的年均发病数超过30例。与之相比,美国和欧洲的每10万人发病数不到5例。在这些肿瘤中,有80%与肝炎病毒相关,其余与酒精等有毒物质造成的肝损伤有关。

正如第7章所述,目前发现了五种人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会引起肝癌。这两种病毒之间并无关联,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小型嗜肝DNA病毒,而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包含RNA基因组的黄病毒。但两者均主要攻击肝脏,并在首次侵入时导致外显肝炎或隐性感染。它们会在一部分人体内持续存在,并常常导致持续性肝损伤和肝硬化,而少数不幸的人还会因此罹患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和肝癌之间的关联,可通过同处于最高水平的病毒感染率和肿瘤发病率地区的地理重合度证明。这些地区包括南美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此外,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台湾的22 000名男性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持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罹患肝癌的概率是非携带者的200多倍,而且该群体中有超过半数患者死于肝癌或肝硬化。

目前尚未完全揭示乙型肝炎病毒的肿瘤发生机制。因为初次感染后须发展多年才能形成肿瘤,所以促使肿瘤生长的事件必然罕见。乙型肝炎病毒不编码任何在组织培养中转化肝细胞或诱发动物体内肿瘤的蛋白质,但它携带一种X基因,这种基因能激活细胞基因,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控制机制。此外,大部分肿瘤包含一个或多个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拷贝,并整合在细胞DNA中。因为整合不是乙型肝炎病毒的自然生命周期的一部分(这一点有别于逆转录病毒),所以整合位点将随机选取,而且可能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意外发生。在终身感染过程中,整合可能会多次发生,但仅当整合位点允许X基因影响细胞基因,使天平朝着有利于细胞生长的方向倾斜时,才会促进肿瘤发展。其他可能提供生长因子并促进肿瘤生长的情况还包括肝细胞持续性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这类炎症会促使细胞感染、免疫功能被破坏和肝细胞再生不断循环,有时还会导致肝硬化。最后,某些毒素可能污染保存不当的食物,从而引起动物肝癌。作为这种毒素之一,真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B1可视为另一个与人类疾病无关的辅因子。

人们现已研发出抗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中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了疫苗接种计划,从而减少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肝癌病例(见第9章)。

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持续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增加罹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某些国家针对高危人群实施了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计划,使肝癌发病率有所下降,而丙型肝炎病毒最近成了导致这种致命疾病的最常见病因。

丙型肝炎病毒的肿瘤发展机制远未明了。事实上,人们直到最近还无法培养出这种病毒,这让研究计划严重受阻。但重点在于,即使对肿瘤组织展开广泛搜索,也未能发现任何病毒的踪迹,同时也没有发现转化病毒基因的迹象。这些事实表明,病毒对肿瘤的发展只有间接影响。或许在病毒的刺激下,连续累积数十年的慢性炎症过程会偶然引发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