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谷热病毒(1 / 1)

裂谷热病毒是一种通过蚊虫传播,可导致裂谷热的病毒。裂谷热是一种由反刍动物传染给人类的人畜共患病。对反刍动物而言,裂谷热具有导致初生仔畜病死率、流产率和胚胎畸形率升高的特征。人类感染后,通常不会显现任何症状,但偶尔可能引起短暂发热性疾病,少数感染者可能出现较严重的症状,包括急性肝炎、肾衰竭,同时可能有出血并发症。

1930年,因肯尼亚纳瓦沙湖畔的绵羊群的死亡率和流产率同时上升,人们首次发现了裂谷热。早期暴发的数场疫情仅限于东非沿岸。人们于1948年确认蚊虫为乌干达裂谷热的重要媒介之一,但直到南非于1950年大规模暴发裂谷热疫情后,才确定裂谷热病毒为病原体。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灌木茂密且林木葱郁的大草原在经历了一场长期过量降雨后往往会暴发这种疾病。但在东非,这种疾病往往紧随“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气候现象带来的持续数月的异常降雨而暴发。暴雨后的洪水泛滥会导致休眠的蚊卵孵化,从而产生大量感染了病毒的蚊虫,它们能将裂谷热病毒传播给脊椎动物宿主,从而启动动物流行病周期。到目前为止,已证明有30多种蚊子以及沙蝇、蠓和蜱能携带并传播裂谷热病毒。

裂谷热病毒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已经从其传统流行区蔓延至30多个国家,包括西非的部分地区、埃及和马达加斯加。裂谷热病毒近年来(2000年)传播到了阿拉伯半岛,这也是该病毒首次在非洲以外地区引起疫情流行。这种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包括绵羊、肉牛、山羊、骆驼和水牛,在使它们患上严重疾病的同时往往还会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

在反刍动物暴发裂谷热期间,通常只有直接接触动物的少数人才会罹患该病,而且通常病情轻微。人们为调节尼罗河流量而修建了阿斯旺水坝,这大大拓展了蚊子的繁殖地。自水坝竣工后,埃及于1977年首次发生了裂谷热大暴发。据估计,这场疫情导致2万~20万人患病,其中600名患者死亡。在1997至1998年、2006至2007年和2008年,东非还暴发了几场病死率较高的裂谷热疫情,这表明裂谷热病毒对人类的毒性已经增强。

因具有潜在的区域传播能力、对人畜健康的危害以及可能用作生物武器,裂谷热病毒受到了全球关注,相关的疫苗研发和诊断方法备受重视。虽然已有数种疫苗可供流行病区的兽医选用,但人用疫苗尚未研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