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默默无闻的基孔肯雅病毒最近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公共卫生危害,广泛影响着来自五大洲的数百万人。这种病毒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是一种会造成严重关节疼痛的类流感疾病,但常被误诊为登革热或疟疾。感染者通常能很快痊愈,但会在之后数年不时出现关节痛,令人身体衰弱。在班图语中,基孔肯雅意即“蜷曲者”,形容因持续的关节疼痛导致感染者蜷缩身体的姿势。
与黄热病毒相似,基孔肯雅病毒通过栖居于森林中的伊蚊属蚊虫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维持其丛林型周期,仅当蚊虫叮咬人类后,才会使人类受到感染,并通过埃及伊蚊维持病毒的城市型周期。根据已有的记录,基孔肯雅病毒于1952年首次出现在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接壤的马孔德高原地区,此后在非洲、亚洲、欧洲和南太平洋接连引发流行,并于最近登陆美洲。
2005年,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暴发了一场小规模疫情,但这里几乎没有埃及伊蚊聚居。疫情的发展势头逐渐加快,至2005年12月,感染者数量剧增,超过了24万例。对病毒的分析显示已诞生了一种新的毒株,这种毒株在数量更庞大的白纹伊蚊体内具有较高的病毒适应性。这种毒株目前已蔓延至印度、东南亚和意大利北部。自有记录以来,这是该病毒在亚热带气候区和仅以白纹伊蚊作为媒介物种的地区的首次暴发。目前在20个欧洲国家中均发现了白纹伊蚊的踪迹,这增强了基孔肯雅病毒在更多温带地区传播的能力。
自基孔肯雅病毒于2013年踏足美洲以来,共26个岛屿和14个大陆国家报告境内暴发了基孔肯雅病毒,上报感染者数量超过100万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