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的经济从小康走向相对富裕,市场日益成熟,文化开始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内容,甚至是首选内容,一波大行情也就随之而来了。
文化产业有很多种玩法,空间很大。做文化产业,钱是次要问题,最关键的核心还是人,一定要因人设事。
丽江有个搞纳西古乐的宣科。有一次我到丽江,和八十多岁的宣科聊了两个多小时,当时有记者在旁边,想写一篇有关“丽江已死”的文章,就问宣科老先生这句话是否出自他的口中,宣科承认确有其事。于是,我就反问宣科,如果没有丽江的空前繁荣,你能住在这样价值上千万的庄园吗?10年前,你刚开始搞纳西古乐的演出时,门票多少钱?而现在又是多少钱?他告诉我,10年前17元一张票,中国人都嫌贵,还是外国人买得多;而现在170元一张,还供不应求,而且大部分是中国人。票价比10年前涨了10倍,而中国人还趋之若鹜,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宣科现象的小文章。没想到,他把我这篇文章变成他一本书的序言,后来有一次我去看他,五百多人挤满了他的演出会场,其中还有不少老外。最后,他们围着宣科先生签名购书,50元一本书,一晚上最多可以签七八百本。我当时开玩笑说,宣科先生,你真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先行者呀,你这不是在印钞票嘛!你知道你托谁的福吗?你托的是丽江这块宝地的福。由于有了丽江这块宝地,所以,以前不是人物的人也成了人物。
我在那篇文章里说,宣科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宣科的父亲曾为传教士做事,所以精通英语。当1996年经历过大地震后的丽江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时候,出现了大批欧美游客,他们来了以后感到丽江很神奇,但是没有人能够把当地的神韵和东方文明传神地传述给他们。这个时候,当时已经55岁的宣科,这个曾经坐过牢、被称为“坏分子”的人一下子就有了价值。他可以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老外交流。于是,他灵机一动,把当地的一帮老人组织起来,演奏纳西古乐,但最精彩的部分,实际上是他作为主持人的脱口秀,他向外国人传递了当地的文化,什么叫作纳西文明、什么叫东巴文化,以至于后来,欧洲的王室,包括荷兰国王、丹麦国王等,都把他请到了欧洲。他带领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出访欧洲,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对方甚至还把他请进了欧洲最神圣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纳西古乐。这是我们中国的官方团体当时也不曾做到的。宣科和他的纳西古乐为什么有这么庞大的市场?因为人们要改变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习性,晚上需要寻找精神生活。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大城市中看腻了,对于北京、上海太洋气的东西也不感兴趣,这时,那些原生态的民间东西反而有了巨大的价值。伴随着宣科的成功,纳西古乐的成功,整个丽江传统的民间文化全部被挖掘出来,全部有了产业价值。
再后来,丽江利用自身独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文化精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丽水金沙”和张艺谋先生指导的“印象丽江”,都大大增强了丽江休闲旅游的独特魅力,也开创了文化资源产品化、产业化的路子,从而使丽江车如轮转,客似云来,出现了异常兴旺的格局。越来越多的客人来到丽江,三天五天嫌短,一年半载常有,我在丽江遇到很多美国人、欧洲人,有的人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年五载,已经不愿意走了。为什么?他们希望在一个快时代里找到慢生活,而丽江这种世外桃源、伊甸园式的生活在全球都难以寻觅。
我曾经开玩笑说,中国文化产业的既得利益者和最大受益者有“三个半”人,其中“半个”就是宣科。
其他是哪三个呢?第一个是农民出身的民间艺人赵本山。十几年前,赵本山身家上千万,就已经了不起了,而现在拿出几个亿也是轻轻松松。为什么人还是那个人,而一夜之间身价涨了几十倍呢?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产业时代已经来临,一个全球最庞大的文化市场已经开始启动。过去,刘老根大舞台是200元一张门票,现在头等座是2000元。赵本山正是通过刘老根大舞台、影视基地、品牌输出成为文化产业的最大受益者。第二个是导演张艺谋,拍电影的效益还没怎么显现出来,贴牌制作的“印象系列”倒使得参与者赚得个盆满钵溢,一个“印象”可以年收入上亿元。丽江的市委书记问过我一个问题。他说,当初顶着很大的压力,投入上亿元搞出“印象丽江”,哪知三年不到,从杭州到桂林,再到海南,“印象系列”已是遍地开花。但我一圈转下来,发现还是我们丽江的收入最高,效益最好,现在一年的门票收入就超过了当时的投资。这是为什么呢?当时,我就反问丽江的书记,你觉得丽江的演出就一定比杭州西湖、桂林漓江的节目要精彩吗?他答道,这不敢保证。随即,我就告诉他,你们的收入比它们高,并非因为演出节目有多精彩,而是因为丽江的这锅汤与别处的不同。杭州西湖和桂林漓江都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景点,而丽江则是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目的地。从停留时间来看,杭州西湖平均半天,桂林漓江平均一天半,而丽江则是平均七天。观光与休闲人群的需求和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丽江游客的质量和门票的规模都是它们所不可比拟的。第三个是舞蹈演员杨丽萍。本来人过五十,按照舞蹈演员的要求早该退休了。可谁料到,她却梅开二度,大红大紫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还是因为中国的行情来了,“吃饱了撑的”的人们愿意拿出几百元来消费精神产品。这时,杨丽萍就成为文化产业最早的受益者,随着“云南映象”、“藏谜”和“云南的响声”等大型演出的轰动,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世界巡演上百场,忙不过来后,她又整合了好几个戏班子,一下子成为制作人,不仅延续了她的艺术生命,还使其发扬光大。此时的杨丽萍反而更加奇货可居,声称要一直演到60岁。
这就是时势比人强。这“三个半”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也许很多人的才华也不差,却没有赶上这波行情。赵本山原来只是一个“二人转”演员,其后最多是一个“小品王”,而现在却成为一个庞大演艺集团的老板;杨丽萍过去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舞蹈演员,而现在却成为经营演艺文化的企业家;张艺谋起初不过是一个摄影师,后来成为著名导演,而现在却成了文化产业的国宝,只要和他沾点边的东西都好卖。由此可见,当中国的经济从小康走向相对富裕,市场日益成熟,文化开始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内容,甚至是首选内容,一波大行情也就随之而来了。
今天的这“三个半”人,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是这个新时代的报春花和幸运儿而已。今后,还将有大批的文化人不断崛起,并且极有可能产生文化巨子,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才刚刚来临。